盧特尼克提「55分」恐毀臺灣矽盾地位?3專家說話了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的最新言論,被視爲對臺灣「矽盾」概念的重大挑戰。(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的最新言論,被視爲對「矽盾」(silicon shield)概念的重大挑戰。長期以來,臺灣憑藉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地位,成爲美國防衛承諾的重要戰略支點。然而,隨着華府推動晶片自給自足,要求臺灣將產能移往美國,這層保護網或正面臨鬆動。
《南華早報》報導,分析人士指出,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的言論凸顯出華府正在發生的根本轉變。臺灣經濟研究院(Taiwan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研究員劉佩真(Liu Pei-chen)表示,美國正在重新定義「矽盾」(silicon shield)。
她指出:「美方的論點是,如果沒有足夠的國內晶片產能,即使想保護臺灣也做不到。唯有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不論是40%還是50%——華府才能在不擔心自身被掐斷的情況下,履行防衛承諾。」
不過,她強調要在海外複製臺灣的效率並不容易。她說:「美國面臨更高的勞動力、建設與法規成本,簽證障礙已經擡高臺灣工程師赴亞利桑那(Arizona)工作的成本。若要實現五五佔比,將意味着高昂代價、漫長延誤,以及對臺灣自身資源的持續壓力。」
美國德州州立大學山姆休士頓分校(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in Texas)政治學者翁履中(Dennis Lu-Chung Weng)則表示,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揭示了華府的邏輯——「保護不是基於共同價值,而是資源交換」。
他在社羣媒體發文指出:「如果臺灣交出過多產能,其不可取代性就會縮小,美國保護臺灣的誘因也會減弱。臺灣必須劃清明確底線,否則就有淪爲棋子的風險。」
臺灣企業界領袖也表達相同憂慮。全國商總(Taiwa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榮譽理事長賴正鎰(Lai Cheng-i)直言:「要求臺灣將一半產能轉移到美國,有違自由貿易與自由市場原則,政府絕不能同意。」
他警告,大規模產能轉移可能導致20萬名高科技人才出走,讓臺灣經濟流失超過一百萬名高消費族羣,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北京視臺灣爲中國一部分,並在賴清德(William Lai Ching-te)上任後加強軍事施壓。多數國家不承認臺灣獨立,但美國(United States)依法必須協助臺灣自衛。如今,華府將臺灣安全承諾當作「去風險化」(de-risking)與關稅談判的籌碼,讓臺灣陷入如何兼顧技術優勢與確保美國支持的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