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盧特尼克對臺極限施壓 美國版的矽盾保護的是誰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27日受訪拋出臺美合作製造先進製程晶片「五五分」的說法,表示要在任期內將美國晶片自制率推升到40%。法新社
美國商業部長盧特尼克近日受訪,拋出臺美合作製造先進製程晶片「五五分」的說法。美國目前先進製程的產能僅2%,他卻放話要在任期內推升到40%。若是與川普任期同進退,算一算,距離現在也不過三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回顧拜登時期,前任商務部長雷蒙多還算「謹慎」,喊的是2030年要達到全球20%產能的市佔。如今盧特尼克張口就是40%,對照之下,口氣之大、野心之急,讓人不得不質疑:這究竟是務實的政策目標,還是赤裸裸的對臺極限施壓?
從2%到40%,這巨大的鴻溝,單憑臺積電,顯然難以填補,美國需要的是臺積電加三星,甚至再把格芯(格羅方德)與英特爾拉進來,纔有可能勉強拼湊出一個「美國復興的晶片拼圖」。問題是,這拼圖並非自然而成,而是以政治力量硬生生壓迫,要求臺灣與南韓配合美國的地緣戰略。
臺積電是一家公司,它必須對股東、對員工、對市場負責。若單純從經濟邏輯出發,臺積電可以選擇將因美國施壓而提高的成本轉嫁給客戶,畢竟先進製程仍是「賣方市場」。然而,現實比經濟學教科書更殘酷。美國擁有龐大的規則制定權,出口管制、專利授權、設備供應鏈,樣樣都是可以掐住臺積電脖子的利器。在這樣的結構下,臺積電很難抵抗,恐怕被迫在談判桌上做出讓步。
盧特尼克提出的「美版矽盾」更是一種話術陷阱。話中透露的意思是臺灣若真要把臺積電當作護國神山、當作矽盾,就必須把一半的產能搬到美國,否則「臺灣有事」時,美國是否伸出援手,難說得很。這等於將臺灣的國家安全與晶片產能綁在一起,把臺積電由經濟資產,轉化爲地緣政治的人質。
然而,半導體供應鏈不是一句「五五分」就能拆解重組的。先進製程需要龐大的上游材料、專業人才、長期技術沉澱。即使臺灣被迫在壓力下屈服,美國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重建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美國的真正目的,不是立刻達到五五分,而是要透過不斷施壓,逐步加速「先進製程在美國」的趨勢,讓臺灣的戰略價值一點一滴被稀釋。
具體而言,美方的戰術路徑已有雛形:一方面要求臺積電增提在美投資,另一方面串連輝達入股英特爾,扶植格芯、三星等廠商,在國防、AI/HPC與車用晶片等特定領域,先把美國本土的比重拉到接近五成,再逐步擴散到全品項製造。換言之,這並不是要立刻將臺灣晶片「腰斬」,而是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臺灣從晶片霸權變成「次要供應者」。
從中長期來看,美國若要完成這場「不可能的任務」,勢必要投入鉅額補貼,並制定長期人才培育計劃,更要讓材料、設備供應鏈在地化。這是一場全面的國家工程,不只是產業政策,而是國防戰略。臺灣在這個格局裡,看似合作伙伴,其實恐是被用完後可犧牲的籌碼。
當年「矽盾」的說法,是臺灣人安慰自己的方式:只要有臺積電在,世界就會保護臺灣。如今盧特尼克的版本卻揭露其真實的盤算,他告訴我們,美國打造的矽盾,保護的不是臺灣,而是美國本土利益。當先進製程「五五對分」,臺灣不再舉足輕重,美國才放心。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美國不是在幫臺灣築盾,而是在替自己築牆。我們要問的是:當牆築好之後,臺灣還剩下什麼?這矽盾究竟保護的是誰,答案已經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