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種植確保豫糧品質丨聚焦“四高四爭先”·萬象“耕”新

推動農業綠色化發展,建設農業循環生態種植模式,是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有效路徑。今天的“萬象‘耕’新”,來看河南如何通過化肥減量、有機肥替代,實現小麥綠色種養。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王藝軒:在新鄉市中原農谷的這塊高標準農田裡,200多畝小麥進入了返青期,不同於往年,今年這塊地首次施用了有機肥,而且根據小麥的品種量身定製了肥料的配比。

與化肥相比,生物有機肥不僅富含氮、磷、鉀、鈣、鎂等多種營養元素,還有增加土壤通透性和團粒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優勢。

新鄉市原陽縣種糧大戶 王在學:打過(有機肥)以後分櫱率特別高,沒有這個幹尖黃葉,這個它的長勢比較旺。你看這個葉吧,它都是清明發亮的。成本這一畝地也也不算太貴,二十多塊錢。

種糧大戶王在學今年首次選種了“普冰03”號專用小麥,這個品種雖然抗逆性強,但產量略低。他與生物有機肥企業合作,企業重新配比微量元素,實地指導科學噴灑,預計畝均產量能提升200斤以上。

漯效王集團常務副總經理 馬永超:通過氮磷鉀的一些配比、腐植酸、微量元素一些配比,經過長時間的螯合,噴施於作物的葉面,從而提高作物的抗疫性,然後增加了籽粒數,達到一個增產的目的。

在南陽市內鄉縣的牧原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裡,有機小麥的肥料,則是來自於牧原集團養殖產生的糞肥。

南陽市內鄉縣牧原綜合體農藝師 王昊:在養殖過程中產生的豬糞尿,通過滅菌腐熟變成有機肥,然後固液分離之後的一部分液體,我們會通過測土配方,在作物需肥的時間段免費爲農戶進行施肥,從而達到我們的種養循環。

示範區最初種植的6200畝地中,有一半是崗坡丘陵,土質薄、灌溉難、產量低。如今,通過種養循環模式的應用,小麥和玉米連作,在提高畝產的同時,還大大恢復了土壤活力。

南陽市內鄉縣王店鎮崗樊村農民 王定根:俺們過去種的都是一畝地都是700斤、800斤,頂多就是800斤(產量),用這個豬糞,一畝地(產量)達到1200斤左右。

河南省牧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祖坤: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土壤耕層的增加,每年能夠提升接近6%的土壤有機質,因爲產量提升了,我們可以給予農民進行一定的分紅,農民一年每畝地平均要增收190元以上。

截至目前,河南省累計遴選綠色種養循環實施主體715個。根據監測數據,糞肥還田的小麥平均產量爲565.6公斤/畝,相較於常規施肥增產5.5%,每畝實現節本增收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