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標準農田築牢“耕”基丨聚焦“四高四爭先”·萬象“耕”新

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河南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圍繞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等要素,以科技創新爲引擎,全面激發糧食生產強勁動能。《河南新聞聯播》“聚焦‘四高四爭先’”推出【萬象‘耕’新】系列報道,首先來關注高標準農田建設。

在周口國家農高區內,一臺平移式噴灌機正在作業。這臺噴灌機一天能完成600畝小麥的噴灌工作,效率是普通抽水漫灌的6倍。除了平移式噴灌機,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智能化控制系統等一應俱全。

周口市鄲城縣汲冢鎮黃竹園村村民 郭海軍:現在這個科學智慧的設施根據天氣,根據土壤裡的水分來施肥和噴灑農藥。產量能達到一千五六百斤(每畝)。

在整個農高區內,已建成30多萬畝這樣的高標準農田。按照標準,這些農田每萬畝排澇溝渠超12公里,硬化機耕路不少於12公里,每5-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1個農田生產科技監測站,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100%,高效節水灌溉設施覆蓋率達到100%。

在新鄉縣,數字農業建設已作爲高標準農田建設標配,通過全縣智慧農業管理平臺,田間墒情、蟲情、氣象等傳感器,實時把監測數據傳遞到後臺,進行智能分析和決策。

新鄉市新鄉縣農事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員 吳文中:小麥赤黴病的監測預警系統,通過AI的一些算法,然後能夠推測出小麥赤黴病在哪個時期發病率是最高的,我們提前對它進行預防。

農田有了“智慧大腦”,種田人也從“靠經驗”變爲“靠數據”,綜合效益得到大幅提升。通過近三年的測算,科技賦能的高標準農田,畝均效益至少能提升300元。

新鄉市延津縣農場負責人 秦春明:做好高標準農田以後,省人工、省水,還高產,去年(每畝)高產最少是100公斤。

目前,新鄉市規劃建設了1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標準從原來的每畝1500元提高到4000元,項目總投資41.05億元。河南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8800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500餘萬畝。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員 範永申:農業農村部2021到2030年的一個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從這個規劃對河南(安排)的量來說,基本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左右,每年都在大概八百萬畝左右。就是十年一個輪迴,我們可以把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