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鋪子:業績下滑,產品質量待提升,“重營銷、輕研發”|ESG案例

出品|本站財經ESG

作者|王曉麗

在市場競爭加劇與消費降級的雙重壓力下,曾作爲“高端零食第一股”上市的良品鋪子(603719.SH)選擇降價參與市場競爭,以期增強產品親民性與市場競爭力。然而,此次價格調整未能實現預期的業績改善,反而使業績進一步下滑。

據良品鋪子2024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爲71.59億元,同比下降11.02%;歸母淨虧損4610.45萬元,同比下降125.57%。這是良品鋪子自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而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業績下滑態勢仍未扭轉。

4月29日,良品鋪子發佈2025年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爲17.32億元,同比下滑29.34%;歸母淨虧損3615萬元,同比下滑157.85%。

與此同時,根據萬得最新ESG評級顯示,良品鋪子獲評“BB”級,處於行業平均水平。與行業頭部企業相比,良品鋪子在社會與治理維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產品質量待提升、代工廠管理亟待加強

在社會維度,依據MSCI發佈的食品零售行業ESG評級標準,MSCI爲該行業賦予了超過50%的權重,其重點關注企業在勞動力管理、產品安全與質量以及隱私與數據安全方面的表現。

來源:MSCI官網

截至目前,良品鋪子尚未發佈相關ESG報告。根據其發佈的《2024年良品鋪子社會責任報告》,在勞動力管理方面,良品鋪子始終堅持以人爲本的用人理念,踐行“品質·快樂·家”的企業文化理念,持續完善福利待遇,構建平等包容職場環境。2024年,良品鋪子搭建內部創新分享平臺,激勵每一位積極迎接變化與挑戰的良品人,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生長。

然而此前上市之初,良品鋪子曾被曝光存在未爲員工全員繳納社保的情況。2019年公司財報顯示,良品鋪子在職員工總數爲10312人,但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其2019年繳納社保的人數僅爲1825人,這意味着公司超過80%的員工未繳納社保。

此外,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2022年7月13日,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法院生效判決((2022)鄂0112民初5026號)披露,良品鋪子股份有限公司一名懷孕員工因保胎需求頻繁請假,公司以其“連續曠工27天”爲由解除勞動合同。

經法院審理確認,該員工在收到解除通知次日補交了病假證明且公司審批通過,但公司未撤回解除決定,且其病假期間工資低於法定最低標準。最終,法院判決良品鋪子構成違法解除勞動合同,需支付賠償金6,536.18元及工資差額580.76元。

在產品質量與安全方面,良品鋪子表示“良心的品質、大家的鋪子”是公司的創始初衷,也代表着良品鋪子品牌對消費者的承諾。2024年公司一如既往在質量控制方面繼續嚴把食品安全關,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然而,2024年11月初,有打假博主發佈視頻,質疑良品鋪子部分產品配料表“造假”,如藕粉產品檢測出摻雜木薯澱粉,酸辣粉面餅未檢出紅薯、木薯、馬鈴薯成分。11月18日晚,武漢市東西湖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佈調查通報,稱此前舉報的相關問題均不成立。儘管如此,仍有網友對此表示質疑。

事實上,近年來良品鋪子已多次登上食品質量安全黑榜。2022年,良品鋪子月餅被曝吃出塑料;2021年,良品鋪子陷“雞肉腸出現蛆蟲”事件,其隨即做出了調查並道歉整改;2017年,其湖北子公司分裝的原生腰果黴菌超標。

此外,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包含“良品鋪子”關鍵詞的投訴多達3411條。其中,消費者對良品鋪子的投訴內容主要包含堅果發黴、吃出異物、產品食用後不舒服等產品質量問題以及店員服務與售後服務等問題。

值得注意是,據媒體報道,良品鋪子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原因在於其代工模式。公開資料顯示,良品鋪子並不直接生產食品,而是通過代工廠進行生產,質量把控也由代工廠負責。

儘管公司聲稱會對代工廠實施監督,但實際執行中,代工廠的生產標準與質量控制存在差異,導致隱患頻發。例如,其合作的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曾因質量問題被行政處罰,2017年生產的薏米紅豆粉被檢出大腸桿菌超標。

此外,在供應商管理方面,此前有媒體指出良品鋪子在其2023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2023年,良品鋪子共對183家供應商進行重點巡檢並由專人跟蹤供應商完成整改。但公司未透露供應商數量以及分級情況,也並未公開巡檢結果與整改情況。

業績下滑、“重營銷、輕研發”、股東減持

在治理維度上,MSCI爲企業治理表現賦予了超過30%的權重。良品鋪子在這一維度主要聚焦於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以及審計風控等方面的工作。然而,從良品鋪子的實際表現來看,其在治理維度的表現仍有待提高。

業績方面,4月29日,良品鋪子發佈了自上市以來首度虧損的2024年財報。根據公司近五年財報,2020年至2024年,良品鋪子的總營收分別爲78.94億元、93.24億元、94.4億元、80.46億元和71.59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3.44億元、2.82億元、3.35億元、1.8億元和-0.46億元。

對於虧損原因,良品鋪子在財報中解釋稱,主要系公司在門店渠道對部分產品實施降價策略,並通過供應鏈提效、精益生產改善、經營成本優化等方式提升經營效率。2024年公司正處於經營策略調整階段,降價對毛利產生了一定影響,同時因毛利率等變動,公司部分門店資產減值及存貨跌價準備增加,導致淨利潤下降。

然而,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歸母淨虧損3614.86萬元,同比下降157.85%,與2024年全年歸母淨虧損4610.45萬元相比,良品鋪子的虧損態勢依然嚴峻。

業績下滑的背後,是良品鋪子市場份額的逐步流失。近年來,以“零食很忙”爲代表的量販零食品牌快速崛起,搶佔了大量市場份額。2023年11月,“零食很忙”和“趙一鳴零食”完成合並,當時兩家品牌門店總數爲6500家,合併後門店數量迅速增長,截至2024年底已突破14000家,實現了一年內翻倍增長。

相比之下,良品鋪子的門店數量卻在逐步萎縮。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良品鋪子門店數量從2416家上升至3293家,但2024年末門店數降至2704家,報告期內共閉店794家。

在當下中國休閒零食市場步入存量階段的背景下,傳統零食品牌商的增長步伐明顯放緩。據艾媒諮詢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休閒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4100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11654億元,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12378億元。這一增長態勢表明,休閒零食市場已從快速增量市場轉向微增市場。

2023年,良品鋪子爲應對市場競爭,宣佈降價,300款產品平均降價22%,最高降幅45%。雖然這一策略在短期內刺激了銷量,但導致毛利率從2023年的27.75%下滑至2024年的26.14%。疊加政府補助減少等因素,良品鋪子的盈利空間被嚴重擠壓。

業內人士認爲,良品鋪子當前亟需跳出“價格戰內卷”,構建以品牌力爲核心的質量競爭壁壘。此前的降價策略雖初步緩解了市場壓力,但仍需繼續強化品牌核心的品質競爭力。

誠然,長期以來,良品鋪子一直存在“重營銷、輕研發”的問題。公司研發費用常年低於0.60%,且還處於不斷下滑趨勢。據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2024年良品鋪子研發費用同比減少55.71%至1937萬元,研發費用率僅爲0.27%。反觀同行鹽津鋪子,雖然規模不及良品鋪子,但研發費用率常年在2%左右,遠高於良品鋪子。

與此同時,良品鋪子的主要資金投入在營銷上,2024年銷售費用率同比增長1.53%至21.08%。於良品鋪子而言,雖然營銷能夠帶來流量和關注度,但若沒有足夠的產品力作爲支撐,其很難在競爭激烈的食品市場中真正站穩腳跟。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良品鋪子也嘗試破局。去年,公司自稱升級了全新品牌主張“自然健康新零食”,圍繞天然健康食材和減少添加劑進行研發,推出低糖、低脂產品,並升級包裝設計。然而,這一方向並非藍海,三隻松鼠、百草味等競品早已佈局健康賽道,良品鋪子的新品尚未形成明顯的市場壁壘。

此外,在業績下滑的同時,公司第二大股東達永也在減持公司股份。2月11日,良品鋪子公告稱,股東達永公司計劃在2025年3月5日至2025年6月4日期間,通過大宗交易或競價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1203.00萬股,佔總股本的3%。據新浪財經統計,達永公司此前減持已套現超8.57億元,疊加本次減持,累計減持10.24億元。

除了達永有限,其他大股東如第一大股東寧波漢意以及高瓴資本旗下的珠海高瓴、香港高瓴、寧波高瓴等也在近年陸續減持。在公司業績不景氣的情況下,資本的陸續撤退讓良品鋪子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能否在品質、創新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決定良品鋪子能否在行業洗牌中倖存。

參考資料:

[1] 《良品鋪子,求錘得錘》;金角財經

[2] 《“酸辣粉沒粉”?良品鋪子這一次真的難了》;氫消費

[3] 《一季度淨虧損3614.86萬元,良品鋪子降價也賣不動了?》;搜狐酒業

[4] 《良品鋪子的降價之殤:業績現上市首虧,股東加速“撤離”》;眼鏡財經

[5] 《ESG報告解讀 | 良品鋪子被曝配料表造假,產品或涉虛假宣傳且未有召回》;搜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