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星際之門”困局需合作才能解
來源:環球時報
據報道,由美國OpenAI、甲骨文和日本軟銀共同推動的人工智能項目“星際之門”(Stargate)正在陷入困境,相關投資進度遠遠不及預期。“星際之門”項目於2025年1月啓動,計劃到2029年投入500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由於規模龐大,該項目被一些人稱爲“AI時代的曼哈頓計劃”,美國總統特朗普亦曾爲其“背書”。然而,“星際之門”在啓動僅幾個月後就遇到融資難題,折射出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濫施關稅對於人工智能產業的嚴重影響。
首先,美方關稅措施顯著增加了人工智能項目的建設成本。其中,鋼鋁關稅影響最大,數據中心建設成本因此增加5%—15%。儘管美國對部分半導體實施豁免,但對網絡設備、冷卻系統等硬件的關稅也壓縮了預算空間。
其次,後續關稅措施的不確定性讓相關企業難以決斷。美方雖然總體延後所謂“對等關稅”的實施,但並未從根本上消除這一威脅。這意味着全球資本市場、主要國家市場利率和貨幣匯率均存在巨大變數,這些都將影響行業企業的融資條件。
再次,美方濫施關稅引發的逆全球化風浪破壞這類項目的預期收益。與二戰時期美國的“曼哈頓計劃”不同,“星際之門”需要通過市場變現,產生持續性收益。以投資規模來看,該項目不僅着眼於美國國內市場,還希望爭取海外市場,構建全球產業生態。然而,這一戰略目標現在面臨經濟以及科技全球化的“逆風”。關稅摩擦引發的連鎖反應很可能讓其他國家將美國科技產業、數字服務業作爲“反制報復對象”,美國人工智能產業則將首當其衝。
“星際之門”受困也給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帶來一些啓示。一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模式與核技術、太空技術有着顯著差別,規模效應不一定能確保領先地位。核技術、太空技術有其更加明確的遠景目標、更清晰的技術路線,這些都使相關領域的規模效應容易轉化爲“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先發者優勢明顯。與之相比,人工智能技術路線在短短几年內已經發生多輪變化。尤其是在中國“深度求索”(DeepSeek)橫空出世後,產業界找到一條更具可持續性的“低成本、高性能”模式,這讓投資規模與技術領先、實際產出之間不再是絕對的等號。
二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無法獨立於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近些年來,人工智能相繼給諸多行業帶來深刻變革,但就目前來看,還難以成爲從根本上解決相關發展困境的“萬能藥”。與此同時,美方挑動關稅摩擦帶來的成本增加和不確定性等,成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難以邁過的一道坎,在這樣的現實困難面前,即便是“科技樂觀主義者”也無能爲力。
三是國際合作仍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大趨勢。“星際之門”項目遵循“主權人工智能”邏輯,一些人認爲,人工智能可以成爲科技產業中“特別的存在”,即每個國家都可以建立“獨立而完整”的產業鏈,並以此爲基礎開展國際競爭。但這一願景似乎與現實越來越遠。從“星際之門”的現狀看,全球分工和產業鏈合作仍是解決這類大型項目成本預算等難題的最佳路徑。“星際之門”同樣需要全球範圍內的人才流動、生態建設和市場推廣等。事實上,該項目的參與方之一OpenAI公司已經開始計劃將“星際之門”項目拓展到美國之外,提出通過國際合作共建算力中心、開發算法應用等。相關調整雖然依然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比如聲稱要促進“民主人工智能”的發展,但也表明相關企業不得不向更加傳統的國際合作路徑回調。(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