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中歐深化合作將成破解全球關稅困局的鑰匙

王婀娜

連日來,美國和歐盟在關稅問題上針鋒相對。4月9日,在美國政府所謂“對等關稅”政策正式生效,歐盟隨即宣佈同等報復性措施——對來自美國的大豆、服裝、鋼鐵和鋁製品等產品徵稅約25%,對於其他商品加徵10%的稅金。但在美國政府於9日宣佈與大多數國家的貿易爭端“暫停”90天后,歐盟隨後也將對美關稅反制措施暫停90天。

此番歐美之間的關稅爭端是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深層次矛盾的再次凸顯。歐洲媒體普遍認爲,中國和歐洲是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最大的國家和區域,對德國汽車行業影響尤其嚴重,會導致經濟萎縮。

德國看守總理朔爾茨批評特朗普的關稅“從根本上是錯誤的”,是對全球貿易秩序的“攻擊”,並認爲美國政府正在走一條最終只會失敗的道路。德國央行行長納格爾警告美國和歐盟之間的關稅爭端將升級,並說這“實際上只會導致失敗”,這將給整個歐盟的經濟表現和就業帶來負面影響。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克雷默認爲,“從長遠來看,這意味着美國人將在很大程度上退出國際分工,而這最終只會損害美國的經濟。”德國商業協會發出警告,美國的關稅政策可導致世界貿易體系的分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穆勒將特朗普的關稅聲明描述爲“貿易政策的根本性削減”,是美國脫離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秩序的轉折點,美國從而將脫離全球價值創造的基礎,並說:“這不是美國優先,而是美國獨自行動。”

在美國肆意濫用關稅手段的威脅下,歐盟的政策也表現出搖擺不定、快速調整以及多元發展的特徵。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認爲暫停徵收關稅90天是爲了給談判以機會。而法國總統馬克龍則認爲,暫停徵收關稅90天只能實現“脆弱的暫停”。歐盟委員會主席強調:“所有選項均保留。”歐盟議會首席貿易政策官貝恩德·朗格也警告美國政府,歐盟仍然準備採取報復措施:“推遲不等於取消”。

無論後續歐美雙方在關稅問題上會達成怎樣的協議,可以確定的是美國關稅對德國、歐洲經濟構成了巨大壓力。對於歐洲而言,鑑於其當下面臨的能源價格高企,供應鏈被打亂所引發物資和商品短缺,加劇通脹等發展困境,德國和歐盟應將目光投向東方,加強與RCEP成員國進行深入合作交流。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發展處於關鍵十字路口。50年來,中歐總體上保持了良好的關係。長期以來,中歐經貿合作基礎紮實、優勢互補。

4月11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時強調,中歐應該履行國際責任,共同維護經濟全球化潮流和國際貿易環境,共同抵制單邊霸凌行徑,不僅維護自身正當權益,也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國際規則和秩序。

在當前不確定性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中歐雙方維持並放大雙邊關係的互利面顯得尤爲重要。中歐沒有根本利害衝突,也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夥伴。關稅問題已不僅僅是經貿問題,更涉及政治因素。中歐雙方應充分發揮戰略和經貿對話機制的作用,綜合考量關稅問題對全球的多重影響。中歐雙方若能進一步深化合作,或將成爲破解全球困局的一把鑰匙,在中外人文交流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中歐文明互鑑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