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關稅戰”靜默期 歐美貿易摩擦暗流涌動

新華社布魯塞爾4月29日電 題:“關稅戰”靜默期 歐美貿易摩擦暗流涌動  新華社記者單瑋怡 丁英華 張兆卿  美國關稅陰霾下的歐美經貿關係近期又起風波。歐盟委員會日前發佈新聞公報,認定美國蘋果公司和元宇宙平臺公司違反《數字市場法案》,要求其限期整改並支付數億美元罰款。美方對此激烈迴應,稱歐盟此舉是“經濟勒索”,表示不會容忍這類貿易壁壘存在。  觀察人士指出,歐盟正圍繞關稅爭端與美國展開談判,但也準備了多種反制手段。雙方磋商至今未取得成果,跨大西洋關係暗流涌動。

對美科技企業開刀 被美指“經濟勒索”

根據公報,歐盟對蘋果和元宇宙分別處以5億歐元和2億歐元罰款,且須在60天內落實整改,否則可能面臨進一步罰款。  對此,美國政府反應激烈,直接攻擊歐盟相關監管法案,聲稱這類法規專門損害美國公司,將被視爲貿易壁壘,美國不會容忍這種新的“經濟勒索”。  業內人士指出,這是《數字市場法案》生效以來歐盟首次開出罰單,且宣佈處罰的時間“恰好”在歐美尋求談判的“關稅戰”靜默期,其背後深意引人遐思。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安德魯·弗格森說,《數字市場法案》可能成爲歐盟對美國公司的一種徵稅形式。美國遊說團體“進步商會”歐洲高級主管凱·哈齊米-傑貝利表示,歐盟的罰款標誌着跨大西洋貿易衝突升級,美政府應該對該法案提高警惕。  歐盟委員會此前表示,其數字規則不屬於與美方關稅談判的討論內容,意指不會因美施壓而放鬆監管力度。多位歐洲人士表示,罰款爭端和歐盟對數字產業加強監管將給關稅談判火上澆油,可能加劇歐美貿易摩擦。

反制留有後手  “關鍵武器”劍指服務貿易

觀察人士認爲,歐盟內部對加強對美科技監管呼聲較高,若貿易衝突升級,歐盟可能考慮在反脅迫工具和法律監管框架內,針對美科技巨頭採取反制措施。  根據2023年年底正式生效的歐盟反脅迫工具,歐盟將對試圖以經濟壓力脅迫成員國改變政策的第三國採取報復措施。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說,反脅迫工具是歐盟“可以採取的最強有力措施之一”,這一“最強大武器”已擺在桌面上。歐盟在服務貿易領域對美存在約1000億歐元逆差,美國科技巨頭約有30%的利潤來自歐盟市場。數字服務領域的美國大型科技企業,將成爲美國升級關稅措施後歐盟的反制目標。  此外,2022年通過的歐盟《數字服務法案》與《數字市場法案》被視作針對美科技巨頭多年在歐洲“野蠻生長”的強硬迴應,或將成爲歐美數字領域博弈的法律依據和歐盟強化數字領域主權的突破口。儘管美政府曾威脅將報復歐盟針對美國科技企業的做法,但歐盟維護數字主權的決心很堅定。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告訴新華社記者,這兩部法案可限制企業數據處理、廣告定向、併購等行爲,具有不需要對外談判、政治上更可操作、公衆輿論支持度較高等優勢,但可能引發美方報復或訴諸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  觀察人士指出,亞馬遜、微軟等美國科技巨頭都高度依賴歐盟市場。作爲反制措施,歐盟可削弱對美企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還可通過監管手段限制美科技巨頭在歐業務。

談判“遠未達成協議” 多管齊下“去美國風險”

歐盟近期數次對美遊說均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相關提議均遭冷遇。觀察人士認爲,關稅談判未達成任何實質性結果,歐盟在短期內解決貿易爭端的努力正面臨越來越大挑戰。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近日訪美,未能改變美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事務的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日前在美國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議時表示,美國和歐盟的談判“遠未達成協議”,雙方仍需付出大量努力纔能有所成效。針對美方關注的增值稅和農業補貼問題,歐盟明確表示並非貿易壁壘,不屬於談判範疇。    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陡增,促使歐盟採取多重策略減少對美依賴。  首先,歐盟加速構建“去美國風險”經貿合作網絡。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無論歐美談判結果如何,美國貿易政策都已對全球貿易格局造成深遠影響,推動歐盟加快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  其次,歐盟推動多項支持措施落地,爲受美關稅政策影響的鋼鐵和汽車業“託底”。3月以來,歐盟推出涉及汽車行業的行動計劃以及“鋼鐵與金屬產業行動計劃”等扶持本土產業。  再次,歐盟嘗試在國防安全、貨幣支付和信息通信等關鍵領域擺脫“美國附庸”地位,重塑戰略自主。歐盟3月提出8000億歐元“重新武裝歐洲”計劃和《2030年準備就緒》白皮書,旨在加強歐盟防務自主,重點扶持本土國防工業和武器生產。在數字主權方面,歐洲央行此前多次強調數字基礎設施和技術的重要性,呼籲推動數字歐元項目,以增強歐洲在數字和支付領域的戰略自主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