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需要構建國際能源合作新格局

李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強調要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爲國有能源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此基礎上,能源企業應深刻把握時代脈搏,精準佈局戰略方向,積極拓展發展空間,以創新驅動和協同合作爲引擎,推動構建國際能源合作新格局。第一,構建國際能源合作新格局是時代大勢所趨,必須乘勢而上、順勢而爲,認清“三大迫切需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國際能源合作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這是應對全球能源危機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地緣政治事件、國際油價大幅波動等風險因素長期存在,全球主要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能源安全和國際能源合作戰略,國際能源格局不確定性加劇。必須尋求更加多元化的國際能源合作,避免“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這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2%,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爲44.4%,隨着現代化進程繼續推進,受制於資源稟賦和我國油氣輸送通道相對集中的實際,對國外能源的高依存度在短期內難以化解,必須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這是推動能源低碳轉型的必由之路。爲達成《巴黎協定》目標,綠色低碳成爲全球能源發展主旋律,世界大多數國家正在大力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深度變革。這將重塑國際能源格局,也給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綠色能源合作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第二,構建國際能源合作新格局是戰略佈局所需,需要通過精準分析、系統研判,創新“五維評估模型”。山東能源集團2003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南下澳洲開發建設,先後進行8次重大併購,成爲澳洲最大的專營煤炭生產商;北進加拿大,着眼保障國家農業、糧食安全,達到儲量級別的優質鉀礦資源20多億噸;突破南美,在厄瓜多爾獲得520平方公里金屬礦採礦權;西進歐洲,建設高端產業發展及技術創新中心。基於山東能源集團20餘年的跨國運營經驗,特別是澳大利亞市場深度開發實踐,我們深刻認識到:加強國際能源合作是國家需要、國企擔當,必須構建“資源—經濟—政治—法律—營商”五維評估模型。一是評估礦產資源豐富度。澳大利亞是世界第四大煤炭生產國,已探明煤炭儲量1472億噸,佔全球煤炭已探明儲量的14.3%,年產原煤5.32億噸。二是評估經濟增長強勁度。近十年澳大利亞GDP年均增速2.8%,採礦業貢獻率持續超過12%,2023年中澳能礦貿易額突破1200億澳元。三是評估社會政治穩定度。澳大利亞政局穩定,沒有戰亂動盪,社保體系完善。2023年全球和平指數排名第13,近三屆政府礦業投資優惠稅率保持在27%±2%的區間。四是評估法律法規健全度。居民守法維法意識強,行業監管規範,法律制度健全、條文具體、可執行、易操作。五是評估投資環境透明度。澳大利亞是當今世界最爲開放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比如2023年營商便利度世界排名第5,外資企業利潤匯出無限制。第三,構建國際能源合作新格局是企業發展所需,儘可能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構建“五力協同體系”。當前,國有能源產業推進國際化佈局正實現三大躍升:從項目點狀突破向全產業鏈系統佈局躍升,從單一產品輸出向綜合解決方案躍升,從市場開拓向標準引領躍升。必須通過構建“五力協同體系”,拓展能源合作朋友圈,推動中國技術、裝備、品牌立體化“出海”。一是強化整合競爭力,打造資源配置新典範。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是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傳統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二是鍛造創新引領力,厚植技術輸出新優勢。發展不停步,創新無止境,技術領先才能打開市場。對一家希望“走出去”的能源企業來說,這意味着聚焦新能源、高效儲能等前沿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同時,加速技術成果轉化,推動智能化、低碳化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三是提升戰略控制力,創新運營管理新模式。加強國際能源合作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融進去”。可以實施屬地化人才“引育工程”,創新“雙軌合規”風控體系(東道國法律+中國國資監管),建立“戰略—財務—運營”三維管控模型,提升海外項目自主決策效率。四是增強市場影響力,樹立能源合作新標杆。誰先搶佔市場,誰就贏得先機。能源企業可發揮自身在新能源、儲能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優化海外投資佈局,以創新驅動和綠色低碳轉型爲引領,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合作新模式。五是築牢風險防控力,構建安全發展新體系。在國外,任何風險都可能對企業造成破壞性影響。落實境外企業國資監管要求,“一國一策”“一企一策”,健全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控體系,抓好境外資產審計、財務審查、人員管理,有效防範地緣政治、法律監管、工會社區、文化宗教、人才隊伍、兼併重組等風險。(作者是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