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技大學:以學科建設爲引擎,構建產教融合育人新格局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0日訊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當下,高校如何以學科專業建設爲支點,撬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5月20日,2025“全國主流網絡媒體看重慶教育”大型融媒體採訪團走進重慶科技大學,探尋這所行業特色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密碼。從油氣勘探到低碳冶金,從智能裝備到智慧安全,重慶科技大學以清晰的學科建設脈絡,展現出應用型高校的獨特轉型路徑。
緊貼產業需求,構建動態學科佈局
——以學科佈局夯實人才培養根基
學校圍繞石油冶金行業轉型升級、國家及地方關於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雙碳”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需求,堅持“強工、厚理、興文、促交叉”的思路,順勢而爲,凝練形成了油氣勘探與綠色開發、低碳冶金與先進材料、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能源化工與智慧安全、土木水利與生態環境、數理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經濟貿易與現代管理、人文科學與藝術設計等八大學科集羣。
在油氣勘探與綠色開發、低碳冶金與先進材料、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等領域形成特色優勢,形成“高峰引領、高原崛起、平原支撐”的發展格局:工程學、材料科學躋身ESI全球前1%,7個學科成爲重慶市“十四五”重點學科,3個學科獲批重慶市人工智能+學科羣立項建設。
學校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對石油工程、冶金工程等傳統工科實施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增設儲能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新興專業,淘汰與產業適配度不足的專業,構建起以工爲主、多學科協同發展的學科生態,目前擁有15個一級學科/專業學位類別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實現學科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深化產教融合,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以學科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將產教融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育人體系,以學科建設爲依託,着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本科生培養中,通過理工創新實驗班、中外合作項目班、校企合作訂單班等多元模式,推動學科競賽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近三年學生獲國家級學科競賽獎勵2100餘項,連續5輪位列全國學科競賽排行榜前200名,六年蟬聯世界模擬鍊鋼大賽北亞賽區冠軍並2次斬獲世界總冠軍。
研究生培養則創建形成“2461”模式,即學校與企業“雙主體”協同,教學研用“四結合”,校企協作“六共同”,將職業素養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貫穿全過程。近年來,研究生畢業去向落實率連續7年保持100%,60%以上畢業生紮根川渝地區,20%投身石油冶金行業,35%服務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企、服務一鏈”的精準輸出。
聚焦技術攻關,提升學科創新能級
——以學科科研增強人才培養動能
作爲行業特色高校,學校始終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以學科創新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在能源領域,針對四川盆地碳酸鹽有水氣田儲層性質多變、氣水關係複雜等問題,研發非均質多重介質碳酸鹽巖有水氣田水侵實驗技術及防控體系,應用於西南油氣田、中原油田等企業,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冶金領域,突破低品位鉛基多金屬資源綠色高效協同冶煉技術,實現鋅冶煉渣與低品位鉛銻礦的高效利用及大極板鉛電解裝備國產化,成果應用於廣西南方、馳宏礦業等頭部企業,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近年來,學校科研實力持續躍升,獲批各類縱向項目1300餘項、橫向項目300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連續4年超20項,項目合同經費連續5年超2億元,2023、2024年連續突破3億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49項,轉讓專利430件,服務企業1300餘家,連續2年躋身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百強高校,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服務區域發展,強化學科支撐效能
——以學科優勢拓展人才培養空間
學校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石油、冶金等行業頭部企業建立深度合作,牽頭成立成渝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聯盟,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打造智慧創新中心,形成“人才共育、平臺共建、成果共享”的協同機制。
學科專業對重慶“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的支撐度達87%,自主研發的垃圾焚燒發電裝備助力地方企業上市,磁性材料元器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平臺爲南海戰略提供技術儲備。從三峽庫區到川渝大地,重科大的創新成果正轉化爲服務區域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從行業特色高校到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重慶科技大學始終以學科建設爲引擎,在產教融合的浪潮中勇立潮頭。未來,隨着“三步走”戰略的穩步推進,這所紮根西部的高校將繼續以學科之筆深耕產業需求,以創新之力賦能區域發展,培養更多“下得去、用得上、幹得好”的應用型人才,在服務國家戰略與地方發展的雙向奔赴中,書寫更多“學科跟着產業跑”的時代新篇章。
閃電新聞記者 劉萌 報道
來源:閃電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