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霞專欄-不怕外部變數干擾 AI概念股強勢

7月4日美國國慶日川普正式籤屬「大而美法案」,在減稅利多將增加財政赤字的爭議下,約有59%全球經理人認爲,法案對於未來6個月的經濟活動不會帶來激勵,而另有33%經理人則相信法案將刺激下半年經濟成長效果。至於目前正在進行的各國關稅談判變數,由於不同國家和產業的關稅安排牽涉複雜,隨着關稅暫停期即將結束,關稅仍然是市場前景的關鍵變數,包括延長暫停關稅期、選擇性提高關稅、制定框架協議等。

雖然外部環境變數仍存,但AI爲全球成長趨勢持續不變,甚至有加速成長態勢,根據美銀美林全球研究預測,2025年AI數據中心繫統佔全球IT支出的5%,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8,230億美元,佔全球IT支出的10%以上,年複合成長率達26%。

其中,AI伺服器佔數據中心總市場規模達86%,約7,000億美元,網路設備約佔740億美元,儲存相關元件約爲390億美元。此外,各國將投資建立「主權」AI工廠、數據中心,以滿足多領域需求。

臺股方面,受到關稅、地緣政治與匯率波動影響,大宗商品、金融、資本貨物和消費類股獲利預期下調,使得近1至3個月臺灣企業獲利展望下調約2%至5%,主計處也在5月底下修2025年臺灣實質GDP年增率至3.1%,名目GDP增長至4.9%,以GDP年增率推估,指數第三季偏向盤整,第四季回升。

不過看好AI需求爲IT產業的主要亮點,防禦性產業和資訊技術爲下調幅度較爲溫和的類股,且隨着經濟成長情緒改善,根據高盛獲利修正領先指標(ERLI)模型預測,獲利下調幅度可望回穩縮小。

再者,AI熱潮、科技創新爲電子產業帶來強勁需求,臺廠在科技產業的上游供應鏈具指標性地位,在AI應用進一步外擴發展的趨勢下,持續滿載的臺廠訂單量亦將強化企業獲利能力加速提升,就終端平臺而言,預期高速傳輸與智慧型產品市場所帶動的市場需求,將爲晶圓龍頭大廠今年整體獲利來源的主動能,初估其整體獲利佔比將達8成以上,預期臺廠技術優勢將強化整體產業競爭力。

眼見貿易關稅大戲尚未落幕,臺廠提前拉貨效應也開始趨緩,市場已普遍預期有效稅率將上升,未來新訂單可能呈現下滑,顯示廠商謹慎應對需求與庫存水位,此時投資臺股建議聚焦技術與產品具競爭力之產業與個股,以及具有強勁現金流收益率、營收和獲利正成長、有吸引力和低估值的優質指數成分股。

在產業選擇上,科技股可以晶圓代工、IC設計、AI伺服器、電子零組件、封測介面與設備爲優先選擇,傳產則可挑選金融、汽車、機械零組件、特用化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