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霞專欄-資金+企業獲利到位 臺美股牛氣足
從市場情緒來看,仍以樂觀爲基調並保持警覺,10月初美銀美林全球經理人調查,投資者情緒爲2月底以來最樂觀,股票配置處於八個月高點,債券配置則爲 2022年10月以來最低,現金水位降至3.8%低點,接近3.7%的警戒值,流動性狀況則爲2021年9月以來最佳。
Morgan Stanley的MSI(市場情緒指標)則顯示,近期美中戰略性緊張使得市場情緒轉向「風險趨避」,動能與波動性指標惡化,投資人對未來經濟與政策不確定性提高警覺。
這波美股續創新高,主要受惠於資金與獲利助攻,帶動美股估值攀高,包含美國在內,目前全球股市與信貸市場估值普遍高於過去歷史高估值水準,主要由低利率、全球高儲蓄和持續的經濟週期等因素,共同推高所有風險資產之價值,不過對照2000年科技股主要來自估值膨脹,而非獲利增長,因此當前市場雖估值偏高,但尚未達到泡沫破裂前的極端水準。
進一步檢視,當今主導AI龍頭公司獲利能力強大,資產負債表相當強勁,且這些企業大部分資本支出來自於自由現金流,而非債務融資所支持,雖然美國科技股的資本支出與銷售額之比正在迅速上升,但資本支出與自由現金流之比保持穩定,明顯低於 20世紀90年代末的水準,尤其龍頭公司高現金流與低槓桿比率,即便投資回報短期不見成效,但不至於引發系統性風險。
實際數據來看,美企業未在財報季前下修第三季獲利預期,顯示第三季財測達標機率偏高,更有利企業擴張與股市估值提升,目前第三季EPS預估年增率8%,銷售預估年增率4%,而市場預估2025年EPS成長可達10%,進入2026年成長幅度有望上升至14%,其中Mag 7預期淨利成長24%,遠高於其他S&P 493的2%。
至於臺股企業獲利方面,今年第二季企業因匯損與關稅影響,整體獲利年減7%,預估進入第三季企業盈餘動能將轉強,包括第三季、第四季年增率可望超過8%,2026年企業獲利保持成長,提供大盤指數上攻延續性。
目前臺股2026年預估本益比約18倍,相較長期本益比15倍尚在1個標準差內,反映投資人對於企業未來盈餘成長的正向預期,短期內大盤可能受到政策不確定性、利率變動或技術性修正而震盪,然中長期來看,這些波動屬健康調整而非趨勢反轉。
籌碼面上,臺股融資餘額於4月28日最低來到2,081.54億元,至10月14日融資回升至 2,753.45億元,增幅約32%,同期間大盤漲幅約33.74%,顯見市場人氣已明顯回升,而目前融資餘額距離4月1日前的融資高位3,300億元尚有一段距離,反映籌碼尚未失序。
看好第四季進入傳統旺季,臺股仍爲不可或缺的資產類別,在選股上,建議聚焦晶圓代工、AI伺服器、電子零組件包括電源、散熱、CCL、PCB、封測介面與設備、特用化學、IC設計、金融保險等具有技術與產品競爭力的產業與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