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業縣央林村:村規民約“繡”出鄉村新圖景
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在樂業縣城8公里外的羣峰疊翠間,壯、漢、苗、瑤、仡佬等多民族聚居的央林村,正用村規民約這枚“繡花針”,在19.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繡出“產業興、生態美、民風淳”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從“靠山吃山”到“護山富山”,從“陳規舊俗”到“文明新風”,這份鐫刻着多民族智慧的“鄉村契約”,成爲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金鑰匙”,讓2176名村民在共商共建中蹚出了一條民族共融的現代化之路。
山水爲墨:祖訓里長出的綠色哲學
清晨六點,護林員周銀和的腳步聲驚醒了山林。他的巡山日誌上,“只栽不砍、取用有度”的祖訓與最新的防火巡查記錄交相輝映。在竹山屯那處百年未枯的天然出水口,護泉志願隊隊員周東德正給圍欄上新掛的警示牌系紅綢——這塊被村規民約“守護”的水源地,旱季清泉叮咚,雨季碧波不濁,成爲生態保護的鮮活註腳。
更鮮活的是村民們的“綠色微積分”。參與12類環保行動可攢積分,小到撿一斤垃圾換塊肥皂,大到全年護林滿分可優先分集體紅利。村部公示欄的紅黑榜前,總有人駐足觀看。
“老鄒家上個月撿 23次垃圾,積分換了袋大米呢!”晚飯後的村民們坐在大樹下乘涼閒聊。如今的央林村,83.49%的森林覆蓋率如綠色錦緞,負氧離子在山風中跳躍,空氣優良天數佔比達99.4%,每一口呼吸都浸潤着“伐育平衡”的古老智慧。
非遺爲筆:公約裡開出的共富之花
火賣屯的石板路上,染布傳承人陸大姐的藍靛缸泛起漣漪,遊客們圍坐着學扎染,靛香與歡笑聲一起飄向遠方。村規民約裡的“文旅密碼”,讓古法染布、手工制香等非遺技藝從“深閨”走向“前臺”。黨員鄒應澤的農家樂裡,土法造紙的石臼成了“網紅打卡點”,他翻開賬本:“去年‘非遺體驗遊’帶火了16家農家樂,戶均增收3萬元。”
這份共富動能源自黨支部的“雙向奔赴”,開發24個公益性崗位讓脫貧戶端穩“保潔飯碗”,490戶“門前三包” 責任書織密環境守護網,“黨羣文旅創業聯盟”把天坑徒步與非遺體驗編成“吸金套餐”。2024年,火賣屯年接待遊客近5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50萬元,帶動全村村集體收入顯著增長,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幸福靠山”。
新風爲紙:鄉規裡流淌的現代文明
村規民約講堂裡,法律顧問攤開漫畫手冊,鄉賢敲響牛骨快板,正用山歌講解《土地管理法》:“耕地紅線三尺高,亂佔亂建要坐牢……”兩年2200人次的“沉浸式”課堂,讓“耕地是命根,建房別亂啃”成了村口小賣部的順口溜。如今走在村裡,新蓋的樓房整齊排列在規劃區內,田間地頭再難見到亂佔亂建的蹤影,耕地保護早已從“紙上條款”變成了村民心口相傳的“生存共識”。
更動人的改變發生在紅白喜事上。村部倉庫裡,統一購置的不鏽鋼餐具鋥光瓦亮,誰家辦事都能免費借。據瞭解,近三年全村婚喪嫁娶費用降了40%,省下的費用有的變成了孩子的學費,有的成了創業基金。文明家庭佔比85%的央林村,連家風家訓都成了旅遊“打卡點”。
從“軟約束”到“硬契約”,從“旁觀者”到“當家人”,央林村的村規民約裡,藏着基層治理的中國智慧。當暮色中的村部大喇叭響起新修訂的公約條款,跳廣場舞的阿婆們即興編起新歌:“山護綠,田守藍,紅白喜事不鋪張;你積分,我上榜,日子越過越亮堂……”這曲多民族共唱的和諧之歌,正隨着山間的雲霧飄向遠方,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勾勒出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壯美畫卷。(樑建國 黃漢發 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