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思科技赴港IPO,千億“果鏈巨頭”能否開啓多元增長新航道?

日前,藍思科技發佈公告宣佈擬赴港二次上市,這一消息瞬間將“果鏈三巨頭”之一的藍思科技拉回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同時,創始人周羣飛從湖南山村打工妹一路逆襲爲“玻璃女王”的傳奇故事也再度引發熱議。這位曾在深圳工廠中揮灑汗水的女企業家,早在2015年藍思科技於創業板上市時,便憑藉佔總股本87.96%的股權,以40億元身家超越陳麗華家族,榮膺中國女首富。如今,在《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上,周羣飛、鄭俊龍夫婦以800億元財富穩居湖南首富之位。此次赴港IPO,無疑爲周羣飛的財富增長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

赴港IPO:機遇與挑戰並存

3月12日,藍思科技發佈公告稱,爲進一步推進全球化戰略佈局,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增強綜合競爭力,經充分研究論證,公司擬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股票,並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公司將充分考慮現有股東利益及境內外資本市場情況,在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內機完成本次發行上市。

近日,有市場消息稱,據接近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其赴港上市時間預計爲今年7、8月份,預計發行的H股股數不超過發行後總股本的7%,計劃籌資10億至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2億-108億元)。

然而,這一赴港上市的消息一經傳出,便引發了資本市場的波動。投資者擔憂赴港上市後可能拉低A股估值,藍思科技A股股價應聲大跌,單日跌幅一度達8.16%。即便在3月28日,藍思科技發佈2024年年度業績顯示營收和淨利潤雙增長的情況下,股價依舊下滑了1.43%。在A股上市十週年之際,藍思科技踏上赴港IPO之路,這既是其發展的新機遇,也面臨着諸多未知挑戰。從積極方面來看,赴港上市能夠拓寬藍思科技的融資渠道,提升其在國際資本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助於公司進一步拓展海外業務,優化全球戰略佈局。同時,香港資本市場具有獨特的優勢,其國際化程度高、金融產品豐富,能夠爲藍思科技提供更多元化的資本運作空間。

但不可忽視的是,赴港上市也伴隨着諸多風險。首先,香港資本市場的監管規則和投資者偏好與A股存在差異,藍思科技需要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滿足不同的監管要求和信息披露標準,這對公司的治理水平和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其次,如前文所述,投資者對A股估值的擔憂可能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影響藍思科技的股價表現,如何穩定投資者信心,成爲公司管理層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此外,港股市場競爭激烈,藍思科技需要在衆多上市公司中脫穎而出,吸引投資者的關注和資金投入,這並非易事。

業績背後的隱憂:“果鏈”依賴症難解

3月28日,藍思科技發佈的2024年年度財報顯示,公司總營收達698.97億元,同比增長28.2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36.24億元,同比增長19.94%,基本每股收益0.73元/股,同比增長19.67%,公司還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4元(含稅)。從數據上看,這似乎是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但深入分析便會發現其中存在的隱憂。在營收構成中,智能手機與電腦業務營收達577.54億元,佔總營收的82.63%,手機業務依舊是藍思科技的核心業務。在藍思科技的前五大客戶中,第一大客戶貢獻的業績佔比達49.45%。儘管財報中未明確披露具體客戶信息,但結合過往經營數據判斷,第一大客戶大概率仍是蘋果。這意味着直至2024年12月31日,蘋果依舊爲藍思科技貢獻了近一半的收入。

回顧藍思科技的發展歷程,“成也蘋果,敗也蘋果”這句話可謂精準概括。作爲蘋果玻璃蓋板的核心供應商,藍思科技深度參與了每一代iPhone、iPad的研發工作。藉助蘋果的強大影響力和龐大市場份額,藍思科技的營收從2011年的60億元一路飆升至2024年的698億元,13年間增長超過10倍。但這種深度綁定也使得藍思科技的命運與蘋果緊密相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例如,2016年,當iPhone銷量首次出現下滑時,藍思科技來自蘋果的營收驟降30.8%,公司也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2018年,蘋果手機出貨量下滑,藍思科技單季虧損就超過4億元。在二級市場上,任何關於蘋果砍單的傳聞都會引發藍思科技股價的劇烈震盪。2024年下半年,隨着蘋果產品創新逐漸乏力,難以給市場帶來足夠驚喜,藍思科技在蘋果秋季發佈會前後的兩個月裡,股價暴跌25%,市值蒸發高達250億元。

爲了緊跟蘋果的發展步伐,藍思科技不僅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在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方面也持續大額投入。公司的固定資產從2016年的109億元急劇膨脹至2024年上半年的366億元,短短數年間翻了超過3倍。這種重資產投入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蘋果對產能和技術的要求,但也給藍思科技帶來了沉重的經營壓力,使其毛利率持續承壓。根據財報數據,2024年藍思科技在電子元器件製造業的毛利率爲15.89%,同比降低了0.7%。更爲嚴峻的是,一旦藍思科技被踢出蘋果供應鏈,其面臨的資產減值風險將集中爆發,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穩定性造成毀滅性打擊。

新業務拓展:任重而道遠

面對“果鏈”依賴帶來的潛在風險,藍思科技並非無動於衷,近年來,周羣飛大力推動公司在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業務拓展。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藍思科技與特斯拉、比亞迪等行業領軍企業展開合作;在人工智能領域,公司與人形機器人企業智元機器人合作,生產的靈犀X1人形機器人相關產品已成功實現批量交付。然而,從目前的營收貢獻來看,新業務的成效尚未顯著顯現。2024年財報數據顯示,智能汽車與座艙類業務、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類業務、其他智能終端業務,分別僅爲藍思科技貢獻了8.49%、4.99%、2.01%的營收佔比。

新業務的拓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力投入,且面臨着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雖然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但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各大汽車製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都在加大研發和產能投入,藍思科技需要在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不斷提升,才能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在人工智能領域,尤其是人形機器人領域,技術尚處於發展初期,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尚未完全成熟,藍思科技需要持續投入研發,攻克技術難題,同時積極探索市場應用場景,培育客戶羣體,這無疑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藍思科技赴港IPO,是其發展歷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周羣飛從打工妹到千億企業掌門人的傳奇故事令人讚歎,但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果鏈”依賴、毛利率下滑、新業務拓展艱難等問題也不容忽視。在新的資本市場征程中,藍思科技能否突破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值得投資者和市場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