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255億現金,晶澳科技何以奔赴港股IPO?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 上海報道

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澳科技,002459.SZ)發行H股事項有了進展。

根據該公司5月26日晚間發佈的公告,中國證監會已於近日接收晶澳科技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並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的備案申請材料。這意味着,自今年2月份宣佈籌劃發行H股股票後,這家光伏龍頭距離實現“A+H”兩地上市的規劃再進一步。

按照上市程序,晶澳科技此次港股發行仍需要獲得香港證監會、香港聯交所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相關機構的批准。而參照此前光伏電池企業鈞達股份(002865.SZ、02865.HK)的H股發行週期,該公司從公佈備案材料被中國證監會接收,到正式掛牌上市也花了超過一年時間。

過去一年以來,新能源企業奔赴港股二次上市迎來了一波熱潮。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多家A股新能源公司已經加入籌劃“A+H”股兩地上市陣營,這些企業多來自光伏、鋰電產業鏈。

且在今年5月,鈞達股份、寧德時代(300750.SZ、03750.HK)先後港股掛牌,也讓其他排隊的新能源企業堅定了籌劃H股上市的步伐。

但業內人士指出,赴港股二次上市的新能源公司,一個重要訴求是實現合理估值。

“糧草”看似充足

晶澳科技缺錢嗎?

單從財務報表裡的“貨幣資金”來看,似乎並不缺。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晶澳科技貨幣資金餘額爲255.54億元,較2024年底還有所增加。

不過,晶澳科技在手現金的增加這源自於其借款的增多——自2024年一季度開始,該公司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規模上升明顯。這其中,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分別爲73.44億元、192億元。

在2024年9月的業績說明會上,晶澳科技管理層曾經迴應了該公司的資金策略。彼時,晶澳科技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分別爲112.57億元、133.27億元。然而,該公司在第一季度的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僅爲33.84億元、74.99億元。這表明,僅一個季度的時間,晶澳科技通過借款形式獲得超130億元的資金。

“公司二季度現金流與一季度相比有大幅好轉,上半年公司爲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進行了儲備資金,新增250億元借款。”晶澳科技管理層在彼時的業績說明會上介紹,“其中超60%是3-5年期的長期借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對公司比較認可,溝通順暢。”

儘管通過向銀行、金融機構借款使得晶澳科技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大量“糧草”,以應對光伏“寒冬”。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有息債務的增加。

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晶澳科技的帶息債務達到399.59億元。此外,其短期債務在總債務中的佔比達到54.88%,帶息債務佔總投入資本比例則爲59.80%。

值得一提的是,在晶澳科技借款增加的同時,其經營業績卻在遭遇重大考驗。2024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01.21億元,同比減少14.02%;虧損46.56億元,而2023年則盈利超過70億元。

今年一季度,光伏組件的低迷再度使得這家光伏龍頭企業業績遇冷:實現營業收入106.72億元,同比下滑33.18%,虧損16.38億元。

在日前召開的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關注到晶澳科技去年資產負債率上升的情況——2024年,該公司資產負債率爲74.74%,較2023年增加了超過10個百分點。

“對於資產負債率,由於去年(2024年)及近期的虧損致使淨資產下降,以及出於儲備等方面的考慮增加了融資,帶來了資產負債率的上升。”晶澳科技管理層解釋。

事實上,此次赴港股上市融資,也有助於該公司降低融資成本以及負債。

5月27日,晶澳科技相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晶澳自身財務情況看,實控人持股比例較高,公司負債率較高。我們訴求通過引入新的投資人,優化公司股權結構和資產結構。”

尋求合理估值

晶澳科技爲何尋求港股上市?

在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該公司相關人士指出:“目前港股流動性充裕,國際投資機構有較強意願藉助港股平臺配置中國資產,這些外部條件吸引了公司啓動港股募資。”

過去一年,晶澳科技以短期債務增加爲代價,換來了較爲充足的資金儲備。這相較於A股絕大多數光伏公司而言,啓動港股上市融資,並不存在“着急要救命錢”的情況。

“我們並非是爲了着急尋求所謂的‘救命錢’。”晶澳科技相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推進港股上市的下一階段工作中,尋求價值認同的投資人和合理估值也十分重要。

今年以來,多家A股新能源公司開啓了赴港股二次上市的熱潮。這其中,鈞達股份、寧德時代等公司已於今年5月成功掛牌。

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兩家公司雖然都成功從港股融資,但估值差距明顯。

光伏電池企業鈞達股份港股首發的招股價格區間爲20.40港元至28.60港元,而其最終的發行價爲22.15港元/股,處於招股價格的中下區間。而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港股首發價格卻是頂格發行,發行價格達到263港元/股。足見,能否獲得國際投資者的合理估值認可,也將成爲赴港二次上市的新能源企業的必修課。

不可否認的是,A股和H股公司普遍存在價差。特別是在過去幾年,當新能源產業發展浪潮興起,A股市場給予的估值認可顯著高於港股市場,這也使得過去三、四年裡,新能源公司在A股掀起了上市潮——以獲得更高的估值、更多的融資。

由於當前A股IPO、再融資趨嚴,時間成本較小、成功率更高的港股市場重新激發了企業上市融資的興趣。此外,港股不僅具有企業引入國際資本的優勢,也有助於近些年來爲企業出海或跨境併購提供跳板。種種利好因素下,“A+H”陣營正在擴容。

實際上,一家新能源公司一旦被港股資本市場認可,是有可能上演A/H價差逆轉的情況。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7日收盤,相對於港股股價,寧德時代、比亞迪這兩大新能源企業A股溢價率已經出現負值:前者溢價率爲-10.39%,後者溢價率爲-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