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能便宜數萬美元:中國如何改變全球藥價?
8月18日消息, 美國作家雅各布·德雷爾(Jacob Dreyer)日前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中國生物科技產業正快速崛起。憑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中國已在全球醫療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
在上海近郊的無錫,一座蓬勃發展的生物技術中心正在塑造中國醫藥產業的未來。這裡聚集了大量工廠和實驗室,全球製藥企業在此研發和製造藥物時所展現的速度與成本優勢遠超其他地區。儘管面臨美國關稅威脅,無錫生物醫藥產業仍逆勢增長。自今年1月以來,相關生物科技類股票漲幅已超60%。
與歐美聚焦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不同,中國生物科技的發展重點在於加速產業化和壓縮成本。通過優化藥物研發、測試和生產的全流程,中國企業能以更低價格提供基礎性藥物。這些產品雖非“顛覆性療法”,卻是全球數百萬患者日常所需。
藥明康德堪稱中國生物科技模式的一個縮影。它提供從藥物發現到生產的一站式服務,客戶既包括信達生物、恆瑞醫藥等本土藥企,也涵蓋輝瑞、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等國際巨頭。據估算,美國市場約四分之一的藥物,其研發環節都與藥明康德有關。
中國之所以能提供低價藥物,關鍵在於本土生物技術公司能夠比美國同行更快速地測試和生產藥物。起初,美國生物技術巨頭似乎對此樂見其成:通過將部分業務外包給中國公司,它們能將更多資金投入尖端研究。
然而,這種局面可能很快改變。在中國政府支持、人才儲備、龐大臨牀數據、高效醫療體系及國際合作的加持下,中國生物科技產業正快速逼近美國水平。美國已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今年4月,國會兩黨委員會建議未來5年至少向生物技術領域投入150億美元,以與中國競爭。與此同時,旨在切斷美國機構與中國生物技術企業合作的《生物安全法案》等提案也已出臺,該法案去年已在衆議院通過。
美國生物科技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聯邦政府數十億美元研究撥款的不確定性,正在動搖美國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美國大型製藥企業開始依賴中國提供的成本優勢和豐富的人才儲備,這一趨勢正在重塑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的格局。
在美國社會,對中國生物科技崛起的看法呈現兩極分化,許多美國人將中國生物技術的崛起視爲威脅。但最新民調顯示,約80%的美國民衆認爲處方藥價格過高。特朗普總統正試圖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藥企降價,使其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這一政策雖然短期內或可緩解民衆的醫療負擔,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削弱美國藥企的盈利能力,反而爲中國競爭對手創造了趕超機會。
中國製造的藥物正在爲美國患者帶來切實的益處。在治療糖尿病、癌症和心臟病等常見疾病方面,中國藥品提供了更多經濟實惠的選擇。這種良性競爭不僅壓低了美國本土藥品價格,還促使全球製藥企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爲攻克重大疾病帶來新的希望。
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生物醫藥產業仍存在明顯短板。全國約5億農村人口(佔總人口35%)仍面臨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基本醫保體系的覆蓋範圍與深度也有待提升。雖然中國在藥品生產和流通環節展現出驚人效率(某些藥物從研發到上市僅需16個月),但在原創新藥研發等前沿領域,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這樣的頂級科研機構相比仍存在差距。
回望過去二十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2003年非典疫情成爲重要轉折點,促使中國政府將生命科學提升至戰略高度。到2015年,生物技術被正式列入“中國製造2025”重點發展產業。通過設立政府引導基金等方式,中國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醫藥龍頭企業。
而這一系列戰略佈局的背後,是中國日益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到2035年,預計將有4億中國人年齡超過65歲。2022年,近500萬中國人被診斷出患有癌症,超過250萬人因此死亡。目前,約有1.48億中國人患有糖尿病;心臟病導致超過300萬人死亡。
在藥品審批制度改革方面,中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亞洲協會研究數據顯示,中國臨牀試驗患者招募效率是美國的2-3倍,而成本卻低30%左右。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幅縮短了新藥審批週期,爲中國藥企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優勢。正因中國專注於擴大生產規模並保持低成本,才使得西方公司在生物醫療產品的價格上難以望其項背。
美國現任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MarcoRubio)尚在擔任參議員時,其辦公室曾在2024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在多個領域都具備開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既包括其表現優異的生產製造領域,也涵蓋美國曾遙遙領先的理論研究領域。”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醫藥格局。這一發展不僅體現在產業層面,更成爲中國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康希諾、科興等中國企業向發展中國家輸送了大量新冠疫苗。
人才儲備是中國在生物科技領域崛起的關鍵支撐。中國高校每年培養的醫學畢業生數量達美國的4-5倍。《自然》雜誌近期調查顯示,75%的美國科學家正考慮離美髮展。一位中國風投人士指出,若這批華裔科學家選擇回國,將爲中國生物醫藥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這種人才優勢正在轉化爲創新突破。以立康生命科學爲例,該公司開發的mRNA癌症疫苗已進入FDA臨牀試驗階段。該產品通過激活患者免疫系統精準攻擊癌細胞,目前正在快速推進中國審批流程,並已在海南開展臨牀應用。值得注意的是,其定價僅2.1萬美元,遠低於默克等跨國藥企的同類產品。
然而,地緣政治因素爲技術合作與市場準入設下障礙。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等政策可能阻礙中國創新藥物進入美國市場。立康或需通過授權合作方式進入美國,但這將導致藥價上漲,最終迫使美國癌症患者支付高額費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方面剛剛取消了近5億美元的聯邦資金,該資金原用於針對呼吸道感染的mRNA疫苗研究。
美國官員將這些障礙視爲阻止中國崛起的關鍵,因爲這不僅會威脅到美國的經濟主導地位,還可能讓中國的技術創新超越美國。然而,西方購買中國廉價藥物的壓力只會與日俱增。例如,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長期資金短缺,如果中國能爲英國等國家提供負擔得起的方式來照顧其老齡人口,他們會拒絕嗎?爲了國家安全,美國人真的會選擇放棄一種可以挽救垂死母親生命的廉價癌症疫苗嗎?
質量爭議是另一個關鍵議題。雖然中國醫療標準曾被認爲低於美國,但現實情況正在改變。在許多方面,中國現行體系都借鑑了美國最佳實踐,衆多中國頂尖科學家都擁有美國培訓背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出口藥物都需通過嚴格監管審查,且中國市場本身就是最嚴苛的試金石。如果中國生物技術產品對14億中國人來說足夠好,那麼只要通過透明的監管審查,它們就應該達到全球標準。
中美在醫療衛生領域實則存在互補空間。美國醫療體系正受困於效率低下和不平等問題,而中國在研發效率、成本控制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鑑。兩國的共同目標是提升人類健康水平,當中國展現出更快、更經濟的解決方案時,政治藩籬不應成爲科技進步的阻礙。(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