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湖北汽院讓思政課在五線譜上“沉浸式”生長
極目新聞通訊員 杜鵬
誰說思政課堂只能是講臺與筆記本的刻板對峙?6月30日,當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報告廳的穹頂被《歌唱祖國》的旋律點亮,一場名爲“車輪上的青春”音樂思政黨課,正以五線譜爲筆、以青春爲墨,在傳統思政教育的畫布上潑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亮色。
據悉,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週年,進一步激發青年師生黨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以“魂、責、夢”三篇章爲框架,巧妙融合音樂、影像等多元藝術形式,深度植入黨史教育內核。課堂以建國後中國汽車發展史爲脈絡,串聯起一幕幕動人故事:從老一輩造車人自力更生的拓荒歲月,到當代青年以科技創新驅動汽車強國夢的奮鬥征程,全方位展現中國青年在時代浪潮中勇擔使命的責任擔當。
無獨有偶,早在去年金秋上演的國內首部聚焦汽車工業教育的音樂劇《先生的汽車夢》,就已用藝術語法重構了思政教育的敘事邏輯。這部以孟少農、季峻、奚振華等老一輩汽車工業教育家爲原型的原創校史舞臺作品,將校史基因解碼爲《見字如面》《化身爲橋》《大刀闊斧》《衝刺》等原創唱段、舞段。當舞臺燈光勾勒出老教師與青年學子跨越半個世紀的精神對話,讓思政教育跳出“說教味兒”,在旋律流轉間完成“如鹽在水”的價值滲透。
從音樂黨課的聲浪共振到音樂劇的光影敘事,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實踐揭示着教育的本質迴歸,當藝術的清泉注入思政的田野,便能催生出最富生命力的教育生態。這種“藝術+思政”的範式,構建起了“感官可觸、心靈可感”的沉浸式教育場域。
在這場教育創新中,“如鹽在水”的育人智慧尤爲珍貴。當《走向復興》《我們都是追夢人》的動人旋律在禮堂激盪,青年學子不再是旁觀者,正如一位參與互動的學生感慨道:“當我在音樂黨課上跟唱《我們都是追夢人》時,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汽車強國夢與我們每一個青年學子息息相關,我們責無旁貸!”。
當音樂劇《先生的汽車夢》中老教師與青年學子跨越時空的對話響起,歷史不再是教材上冰冷的鉛字,而是化作舞臺上鮮活的生命故事,讓“汽車夢”點燃每個青年學子的心靈。當劇中青年面向觀衆席,鄭重拋出“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定義汽車夢”這一深刻問題時,學生們紛紛踊躍發言,“在新能源賽道實現突圍”“用科技創新助力汽車強國建設”等真誠而堅定的迴應此起彼伏,形成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熱烈而有效的即時互動。這種“舞臺即課堂”的創新設計,讓價值引領從被動接受變爲主動建構,使思政教育真正抵達青年學子的心靈。
更深層的突破在於搭建起了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精神橋樑。音符跳動間,舞臺光影裡,那些爲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奮鬥精神具象爲人物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當學生們爲劇中老教師紮根汽車工業、汽車教育事業的堅守神情肅穆時,當他們在音樂黨課上自發加入合唱時,價值引領已悄然完成。這種“沉浸式”的情感體驗,遠比單純的說教更能觸動靈魂,更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
這種創新範式爲新時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複製的方法論。它啓示我們,教育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砌,而是情感的共鳴與價值的傳遞。當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探索將戲劇、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融入思政課堂,當“行走的大思政課”“雲端藝術展”等創新形態不斷涌現,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教育形式的革新,更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深刻迴應。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