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領着學生跑(在一線)

本報記者 黃 超

“同學們有喜歡看科幻小說的嗎?讀過100多年前的科幻小說嗎?”走進江蘇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形勢與政策課,青年教師徐海楠正在給學生授課。

講授“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專題,徐海楠在導入環節拋出了清末小說《新中國》裡的情節:主人公在夢中隨時光穿梭,看到20世紀50年代的上海建成了橫跨黃浦江的大鐵橋和越江隧道,百姓安居樂業,馬路異常寬廣,高樓大廈隨處可見……

前人的幻想與現實一經對比,同學們的思路很快被打開,注意力一直跟隨着老師,史論結合的講述徐徐鋪開。

45分鐘,3個短視頻、10多個案例,每個重點內容講完,徐海楠隨機互動問答,組織簡短的話題討論。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如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在無錫職院思政課教師看來,用小故事講大道理,更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

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課集體備課會上,徐海楠分享展示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專題課件的20多個案例:

無人駕駛的智能公交、精準派送外賣的無人機、掃碼快速找包裹的快遞站……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讓學生迅速建立起對新質生產力的直觀感受;

人工智能推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關案例,帶領學生思考“新質生產力是個什麼力”;

再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等環節的講授將理論落地,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創新實踐等活動,根據新質生產力就業市場需求,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能力與素養……

“案例準備要生動,道理講授要充分。一定不能脫離青年大學生,教師要知道自己是面對誰講,爲何而講,要講什麼。”徐海楠說。

當前,00後成爲在校大學生的主體,手機是他們形影不離的“朋友”。

70後思政課教師閻秀芝觀察到,“學生與老師的溝通,逐漸從線下課堂轉到了線上。”90後思政課教師陳科宇說,“很多同學看上去是‘i人’,在線上卻是不折不扣的‘e人’。”

無錫職院的思政課教師經常利用學習通平臺,收集學生討論度較高的話題,進而設計教學案例。學生座談會每學期2次、思想狀況常態化調研,也能助力把握青春“脈搏”。

如何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趙後起介紹,重點抓好思政必修課教學,將新時代實踐成果、地方文化、行業企業資源、英雄模範事蹟等元素融入思政課堂。同時,豐富思政選修課、思政專題大課、思政實踐課等形式,打造學生喜愛的大思政課。

比如,思政實踐課,每學期組織學生前往無錫威孚、紅豆公司以及中國共產黨無錫第一個支部誕生地、錢鍾書故居等校企校地共建的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志願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

所有的探索都圍繞着一個思路:跟上年輕人的步伐,領着學生朝前跑。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