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雄安學子攜手京津冀大學生同上一堂大思政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鬆)“雄安新區的建設和發展爲青年學生提供了廣闊實踐舞臺和深刻思想啓迪素材。上好這堂大思政課,對於增強學生家國情懷和時代責任感、培育時代新人,具有深遠意義。”4月1日,雄安新區教育局與河北工業大學聯合組織20萬名雄安中小學生攜手京津冀大學生同上一堂“未來之城·時代答卷”大思政課。啓動儀式上,河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韓旭這樣說。
雄安八載,春風又度。八年來,這座承載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未來之城”,正以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雄安答卷”。爲更好發揮“思政引領力”,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雄安的實踐偉力,校地聯手共同組織實施了本次同上一堂大思政課活動。
本次“未來之城·時代答卷”實景課程,是雄安新區開展“未來之城”大思政課第2季的重要內容。該課程採取數字微課形式,聚焦雄安建設發展的“科技、生態、法治、人民、文化”五個主題,組織大中小幼師生深入“未來之城”肌理開展實景教學,用腳步丈量雄安新區8年的成長軌跡,以影像記錄城市發展的脈動韻律,構建“理論+實踐+雲上”三位一體育人模式,使新發展理念通過城市發展故事浸潤人心。
此次活動得到了河北省教育廳、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的大力支持,除了雄安新區20萬名中小學幼兒園師生全員參與,還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天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京津冀高校積極組織在校大學生觀看。
雄安容和悅容小學教師李佔江認爲,這堂“行走的思政課”打破了傳統課堂邊界。從建設工地的數字化治理到“千年秀林”的生態實踐等這些鮮活案例,讓思政教育不再是抽象的理論灌輸,而是與時代同頻的生動敘事。作爲第一批到雄安的教育工作者,自己深刻認識到教師需從“講授者”轉變爲“引導者”,要善用實景課堂、數字微課等載體,將“雄安速度”背後的制度優勢、奮鬥精神融入教學。
“在這堂大思政課上,我彷彿穿越時空,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蝶變與成長:法治雄安的嚴謹,讓我懂得了規則的重要性;綠色雄安的生機,讓我感受到了環保的緊迫;智慧雄安的創新,讓我對未來科技充滿憧憬。雄安八年,我看到了一個城市的夢想與實踐,自己夢想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雄安校區初一年級87班的許錚心潮澎湃。
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門揚表示,教育是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今後,新區將持續着力構建具有未來特質的育人體系,打造具有“未來之城”氣質的閃亮品牌,打造全國“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體化”的實踐樣板,讓雄安教育更加彰顯民生溫度。
作者:周洪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