剴剴案 映射社福委外風險

引發社會集體震怒的「剴剴案」昨日宣判,保母劉彩萱遭判無期徒刑,胞妹劉若琳判刑十八年。這起悲劇揭開了臺灣在弱勢兒童保護體系中的深層漏洞,然而,除了爲剴剴這位天使尋求司法公道外,對於體制的改變,又有多少人真正關注?社福制度的落實,不該只依賴政治人物的情感表達,而應該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改革。

臺灣許多社會福利服務已採取委外經營模式,旨在提高服務效率,但在兒少保護等關鍵領域卻暴露了許多問題。首先,委外機構的監督機制不健全。爲了達成合約績效,機構往往會忽視服務質量,特別是在涉及弱勢羣體的保護上,未能提供足夠保障。其次,服務的統一性與連貫性不足,不同機構間缺乏有效協調,容易導致服務斷層或危機處理的延誤。再者,責任歸屬不明,當問題發生時,責任常常被推諉,這使得對弱勢羣體的傷害無法得到應有處理,並讓政府的監督機制形同虛設。

這些問題凸顯了委外經營模式在兒少保護領域中的潛在風險,迫切需要加強監督與責任追究。「剴剴案」後,社會焦點多集中在批評與政治對立上,缺乏真心的反思與制度改革。現行的保護體制是否應該從執行面進行根本性改革,這已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

儘管政府在社會福利方案的委外經營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但這並不意味這一做法本身無可改進。當前,雖然政府設有某些評估指標,但這些評估機制常由少數人或機構掌控,容易出現利益衝突。因此,爲了確保服務質量與公正性,筆者認爲必須引入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來進行服務效果評估。這些機構應無關利益,能提供客觀、公正的評估,從而避免現有評估過程中的偏見與利益導向。第三方獨立評估制度能夠加強對服務質量的監督,確保委外機構履行其責任,並持續改進服務質量,最終保障弱勢羣體的基本權益。

而兒少保護的工作需要跨部門協作,涉及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領域。各部門應建立有效的協作平臺,促進資訊與資源共享,確保服務的連貫性與效率。在此過程中,政府應加強對跨部門協作的規畫與管理,確保每個部門的角色與責任清晰,並促進部門間的有效協調。當弱勢兒少面臨多重困境時,這樣的平臺能提供全面的支持,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適當措施,有效減少悲劇的發生。

臺灣的弱勢兒少保護體系亟需根本性改革,這包括加強對委外機構的監督、建立公正的第三方評估機制、強化跨部門協作及明確責任歸屬。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對兒少的長期保護,爲他們創造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