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蘇超① 激活城市文化 “蘇超”這張新名片“新”在哪?
如果沒有江蘇十三座城市的文化內核注入,或許“蘇超”仍然只是一項普通的省級業餘足球聯賽。
而這項“普通”的省級業餘足球聯賽已成爲眼下當之無愧的“頂流”。
球場觀賽人數持續上升、各地文旅消費顯著增長、文創產品銷售火爆、創意段子層出不窮,甚至催生資本市場新風口,“蘇超”相關概念股爆發……
根據官方統計,“蘇超”第5輪蘇州隊vs揚州隊的比賽在崑山奧體中心舉行,現場觀衆人數達43617人,刷新了“蘇超”單場觀衆人數紀錄。而“蘇超”場均觀賽總人數,已遠遠超過中超聯賽場均2.47萬人。
如今,“蘇超”已成爲球迷的“盛宴”、百姓的“嘉年華”、城市的“歡樂節”。各城市主場上座率爆滿,甚至出現線上兩輪開票共吸引144萬人搶4萬多張球票的盛況。“蘇超”球票“洛陽紙貴”,折射的是城市文化構建與相關消費拉動的巧妙實踐。
最爲難得的是,“蘇超”營造了不可複製的“主場氛圍”。“蘇超”的賽場,不僅是球隊的主場,也是城市的“主場”。把歷史、文化、美食融入城市IP,充滿地域特色的元素讓每場比賽都成爲城市品牌的立體展示。
“數字網絡時代,每個城市都有‘出圈’的機會,這次‘蘇超’可以稱得上江蘇13市齊‘出圈’。”不少人說“蘇超”是當代人對地域文化的重新發現,江蘇省社科院泰州分院文化所所長張永龍十分贊成,“拿泰州主場對南通的比賽來說,開賽前南通相關媒體就梳理了兩地的歷史文化淵源。兩座城市都具有江海文化基因,近代張謇與梅蘭芳的交往更是傳爲佳話。”
“蘇超”五輪賽事結束,淮安和揚州的“淮揚菜正統之爭”,“阿鎮”和“徐兄”通過“家書”歷數從西晉就開始的血脈淵源,“阿常”和“錫錫”熱情對歌《無所謂》與《阿刁》……都通過足球得到了廣泛傳播。
蘇州一首吳儂軟語的《阿連》火了,連雲港就將城市宣傳片嵌入《阿蘇,我一見你就笑》的MV中,視頻全網播放量破 5000萬次,連帶“連雲港水晶”搜索量周環比增長210%。事實上,早在1984年,連雲港就作爲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備受關注。此次“蘇超”的爆火,讓這座港口城市再次站在了風口之上。
“蘇超”已成爲江蘇城市文化新名片。以城市爲單元,讓足球走近百姓;以辦賽爲抓手,爲發展添活力,“蘇超”是社會活力的集中釋放。
“不管是玩梗、拉歌,還是對詩、寫家書,背後都‘大有文化’,這是‘蘇超’充滿魅力的重要原因,江蘇的每一座城市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藉由‘蘇超’地域文化得到了集中展現,並形成了潑天流量。”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說。
當賽事IP疊加文化效應奏響流量變現,首先獲益的是各城市亮眼的經濟消費數據。江蘇省體育產業集團預測,整個“蘇超”賽季將創造超3億元的綜合經濟效益。
南京主場對陣無錫,“輸了水蜜桃加鹽,贏了鹽水鴨加糖”,一句宣傳語讓兩地特產瞬時“出圈”,據統計,比賽次日江蘇地區“南京鹽水鴨”搜索量比上週同期增長74%,鹽水鴨菜品套餐的訂單量增長58%;“蘇超”端午賽期有9萬名觀衆現場觀賽,帶動主場6個城市的銀聯異地渠道文旅消費總額增長14.63%;淮安在奧體中心旁打造精美市集,“歡樂龍蝦宴”共賣出三萬張門票,消費小龍蝦103噸;無錫隊主場迎戰常州隊,無錫銀聯三天文旅消費金額共計5.81億元,較上週同期上升21%,比賽當天無錫夜間文旅消費共計6086.27萬元,較上週日增長31%……
顯性的數據有形,隱性的效應無價。“蘇超”的火爆能給城市文化的打造與更新帶來什麼?在“蘇超”這個包羅萬象的大舞臺上,如何讓流量更具備可持續性?
苗懷明認爲可以利用“蘇超”重新審視一下城市的魅力所在、特色何在。衆所周知南京三大必遊之處:夫子廟、中山陵、總統府,藉助“蘇超”的出圈可以盤點梳理一下其他的“寶藏地”,球迷們、遊客們來到南京,還可以看遍“六朝煙水”、瞭解“文學之都”,又或者尋覓《紅樓夢》的遺蹟、追隨“詩仙”李白的足跡,“甚至可以與時下同樣火熱的博物館結合做一些文化創新,把視野拓寬,以足球爲紐帶,使賽事真正成爲城市文化符號,並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方言、民俗、風物特產、生活方式,把這些文化特色融入賽事、文旅以及更廣闊的消費市場,所產生的消費黏性將會釋放出意想不到的裂變效應。
一隻足球淨重420多克,卻能作爲支點,撬動一座城市“活起來、火起來”。張永龍認爲,“蘇超”的核心優勢就在於它通過足球這一載體,把江蘇13市的美景美食、人文歷史、地域特色等文旅資源呈現出來,轉化成大衆消費的公共產品,形成體育賽事引流、文旅消費變現的鏈條,探索一種新型的城市營銷路徑。
城市宣傳推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持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張永龍強調,要通過“蘇超”深入推進文體旅的跨界融合,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蘇超”是一次精彩的“以球爲媒”的文化敘事,最重要的是,它讓所有人看到,也許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從來都不在燈光耀眼的精緻舞臺之上,而在腳下泥土的溫度裡,值得細思和深耕。(黃歡 張浩宇)
目前15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