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激活城市文化資本的啓示

當“蘇超”聯賽單場觀賽人數突破6萬人創下新高時,這一數字背後不僅是體育賽事的熱度彰顯,更折射出大衆體育賽事與人文經濟消費深度綁定的內在規律。“蘇超”通過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推動業態融合、拓展消費場景、強化情感共鳴,構建起賽事引流、文化賦能、消費升級、價值認同的完整邏輯鏈條。這場草根賽事點燃的消費熱潮,本質上是人文經濟活力的集中迸發,爲激活內需、推動文體旅商融合提供了生動範本。

以大衆體育賽事激活城市文化資本。城市文化資本的核心是地域文化符號與社羣情感的沉澱,而大衆體育賽事恰是激活這一資本的催化劑。“蘇超”作爲覆蓋江蘇全省的城市足球聯賽,突破了職業賽事的精英壁壘,以“全民狂歡”的草根參與機制,將“散裝江蘇”的地域文化特質轉化爲“對抗式團結”的情感紐帶。賽事通過“南哥之爭”“鹽水鴨加糖”等趣味符號,將分散的城市文化記憶整合爲具有共鳴力的公共文化符號,使原本隱形的文化資本轉化爲顯性的情感認同。這種激活不是對文化的簡單展示,而是通過賽事的競爭性與參與性,讓市民在爲家鄉球隊吶喊的過程中,重新認知並強化對地域文化的歸屬感,爲後續的消費轉化奠定情感基礎,這正是城市文化資本轉化爲經濟價值的前提。

以城市文化資本促進文體旅深度融合。被激活的城市文化資本,通過賽事載體自然延伸至文旅消費場景,形成“體育搭臺、文化唱戲、旅遊收益”的融合生態。聯賽以賽事爲軸心,在全省範圍編織“跟着蘇超遊江蘇”的立體網絡。低價門票降低了參與門檻,而賽事植入的地域文化元素,如城市特色球衣、主場民俗表演則成爲連接體育與文旅的紐帶。這種融合以足球共情驅動消費場景自然延伸。統計數據顯示,在“蘇超”帶動下,南京各大景區門票預訂量同比增長255%,其中很多都是來觀看“焦點之戰”的省內外球迷。這種由城市文化資本驅動的業態協同效果明顯,形成了體育賽事提供流量入口、文化符號增強消費黏性、旅遊場景承接消費轉化三者相互賦能的有機整體。

以文體旅深度融合拓展人文經濟消費。文體旅的深度融合,最終指向人文經濟消費的規模擴張與結構升級。“蘇超”通過賽事經濟與消費升級的良性循環,實現了從單一門票收入到多元消費的拓展。超6萬名球迷的跨城流動,在吃住行遊購娛全鏈條掀起消費巨浪。更重要的是,消費內容從“物質滿足”向“人文體驗”傾斜,遊客參與的不僅是觀賽,更是對地域生活方式的沉浸式體驗。這種消費拓展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導向,使經濟消費不再是單純的物質交換,而是成爲文化體驗與情感表達的載體,印證了“軟實力創造硬價值”的人文經濟規律。

以人文經濟消費的傳播分享增強情緒價值體驗。人文經濟消費的終極價值,在於通過傳播分享形成情緒共鳴的放大效應。“蘇超”將體育賽場轉化爲沉浸式、體驗感十足的新型社交空間,球迷在觀賽、消費過程中的體驗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形成線下參與、線上分享、二次傳播的裂變鏈條。有球迷反映“在共享中找到了屬於這座城市的溫度”,這種情緒價值正是消費傳播的核心驅動力。賽事衍生的趣味話題、城市文化梗在社交平臺的擴散,不僅強化了參與者的身份認同,更吸引未直接參與羣體產生消費意願。這種基於情緒價值的消費生態,使人文經濟突破了地域與場景限制,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蘇超”的破圈,是體育精神與人文經濟交響共鳴的生動範本。“蘇超”帶動人文經濟消費的內在邏輯,本質上是以大衆體育賽事爲引擎,喚醒整合多元文化資本,通過文體旅商的創造性融合,構建消費新場景,最終在情感共鳴中實現“流量”到“留量”的質變。這一邏輯印證了人文經濟學的核心規律,即文化作爲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其價值不僅在於直接轉化爲經濟效益,更在於通過情感聯結構建可持續的消費生態,爲擴大內需提供深層動力。

(作者鄭瓊潔 系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