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超在哪裡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蘇超聯賽沒有假球,只有世仇”“徐州VS宿遷,楚漢爭霸2.0”……近兩個月來,被戲稱爲“散裝”的江蘇省突然以另外一種方式出圈了——“蘇超”橫空出世,引發無數話題。
“蘇超”火爆到什麼程度?6月1日,南通戰勝泰州、南京戰勝無錫後,南通與南京特色美食熱度明顯升溫,美團數據顯示,6月2日當天江蘇地區“南京鹽水鴨”搜索量較上週增長74%,“南通早茶”搜索量激增367%;去哪兒旅行數據顯示,在“蘇超”常規賽期的5月至8月,入住江蘇酒店的預訂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1%。文旅之外,“蘇超”的熱度還體現在體育相關產業上,江蘇地區“足球”“蘇超聯賽”等關鍵詞搜索量劇增。
“蘇超”球隊真的可以挑戰職業球隊嗎?如果說這個問題是善意玩笑,那麼下面這些則需要認真思考:“蘇超”究竟是什麼樣的比賽?它有什麼特點,何以產生如此帶動效應?它的比賽和運營模式,除了對文旅產業有輻射效應之外,對體育產業又有着怎樣的啓發?
搭臺不唱戲
如何理解這項比賽的“性質”?能不能把它看作“純民間比賽”?公開信息顯示,“蘇超”全稱是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是由江蘇省體育局和各設區市政府聯合主辦,各設區市體育局、江蘇省足球運動協會和江蘇省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城市足球聯賽。它的很多比賽,都放在當地最好的體育場舉行。一場擁有3萬名至4萬名觀衆的足球比賽,本身就需要主辦方付出極大的場地成本、安保成本和其他成本,這顯然不是一般的民間比賽可以承擔的,各地方政府和體育管理部門起到了很大的協調作用。
不妨再來看一看蘇超比賽的贊助商。公開信息顯示,2025年“蘇超”聯賽的總冠名商是“江蘇銀行”,還有各類官方合作商以及官方贊助商。隨着其持續火爆,不僅比賽門票一票難求,贊助商席位和場地廣告牌也陷入“難求”的狀態。
拋開爆火出圈後各大品牌蜂擁而至的“變量”不談,我們只看“蘇超”比賽的冠名商和最開始的幾家贊助商,並非單純業餘比賽和民間比賽能夠獲得的資源。其作爲有着官方背景的體育賽事,在客觀上爲我們提供了新時代背景下政府承辦組織體育賽事的有趣樣本——搭臺不唱戲的政府辦賽模式。
包括體育部門、文旅部門等在內的政府部門,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協調各種純民間比賽所不具有的賽事資源、保障資源和媒體資源,完成了搭臺環節,對賽事、賽程本身未有更多幹預。“政府搭臺、體育唱戲、文旅合奏”的模式在這一比賽中呈現得淋漓盡致。
從這個角度來說,“蘇超”是官方比賽還是民間比賽並不重要。在當前社會,地方政府如何在掌握優勢資源的情況下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協調和調配,完成搭臺的保障過程,同時又充分激活社會大衆的參與度與活力度,“蘇超”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極有意義的範例。
純粹的意義
“蘇超聯賽沒有假球,只有世仇”。這當然是一種調侃,這句網絡梗的前半句更需要我們仔細琢磨。
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球場內外的各種信息,球場上隊員、裁判的一舉一動都經攝像頭記錄下來被人逐幀觀看,因此關於裁判的問題和爭論遍佈全球。但迄今爲止,在“蘇超”比賽中很少聽到有關裁判問題、假球問題的討論,爲什麼呢?
其實,這和“蘇超”比賽的“純粹性”有關。如果說政府搭臺不唱戲是其模式核心的話,那麼這個“不唱戲”還體現在13支參賽球隊的比賽成績好壞,並不對地方體育局造成政績壓力。
“蘇超”比賽能夠吸引眼球,除了遠離政績、足夠“純粹”之外,它對報名資格的規定也值得思考。公開信息顯示,其對有過職業足球經歷的人員和體育特長生(大學生運動員)設置了報名人數上限。簡單來說,“職業球員+體育特長生+業餘球員”是“蘇超”球隊結構。這種搭配,既保證了隊伍的基本水平和比賽的觀賞性;又極大地激活了普通足球愛好者參與的可能性,充分釋放了社會活力。
試想一下,當一個普通人走入奧體中心體育場,在一場比賽中享受着幾萬名觀衆的歡呼與助威,這可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擁有的人生體驗和情緒價值,時代氛圍更使得“蘇超”在短時間內激活了蘊藏在社會中的巨大動能。
影響與啓示
從“村BA”到“村超”,從“浙BA”到“蘇超”,這些由地方政府主導搭臺、社會大衆參與唱戲的體育賽事,對體育產業和體育行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蘇超”的影響和啓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其一,城市IP的文體旅項目。體育產業有鮮明的草根英雄屬性,承載深厚歷史文化IP的地方業餘賽事不斷提示我們——體育需要和地方文旅行業充分融合。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決不能單純將“蘇超”理解爲一個體育項目,它更像是文旅項目。其實質是以大衆喜聞樂見、極具話題度和關注度的足球比賽爲載體,充分挖掘“江蘇十三太保”的歷史地理要素和社會文化元素,打造城市IP的文體旅項目。
其二,體育的全產業鏈條。如火如荼的歐洲職業足球聯賽、早已成爲商業帝國的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其核心競爭力在於激烈對抗的高水平比賽能夠吸引觀衆、吸引轉播商、吸引廣告商。比賽足夠好看,球星足夠出彩,是職業體育的重要起點。職業體育的另一個起點是它的社區屬性,作爲地方社區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職業體育俱樂部即使沒有明星也能獲得大量擁躉。
職業體育的發展還產生了強大帶動效應。大衆體育系統的搭建爲職業體育構造了巨大的蓄水池,當青訓教練、品牌推廣、賽事運營、裝備製造、保險保障等成爲體育產業上下游時,職業體育的經濟屬性被充分釋放。“蘇超”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我們重新審視當體育作爲產業時所必需的屬性——對經濟的足夠帶動效應。它所撬動的,不只是一場比賽,而是涉及社會分工鏈條的各個環節。
其三,體育行業的綿延系統。我國的體育職業化進程相對緩慢,由於各種原因,當前我國職業足球水平和競賽狀態不是很理想。與之相對應的是所謂的“足球人口”問題,“踢球的孩子越來越少”成了中國足球的焦慮。究其根本,是因爲競技體育在當前社會是一座激烈程度不亞於高考的“獨木橋”,有着極高的沉沒成本。一個孩子從接受訓練到最終走上賽場,不僅需要經濟投入,更需要面對各種不確定因素:傷病、身體發育狀況、人生選擇、行業態勢等。競技體育是一個淘汰率非常高的行業,那些“中途退出”的孩子該去何方,成爲一個苦澀而又必須面對的問題。
“蘇超”的出現提醒我們,如果有更多類似的比賽,是不是會給那些最終沒有走上職業賽場的人提供更多可能性?類似“蘇超”的比賽所帶來的輻射效應,會不會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足球培訓——哪怕只是把它當作興趣愛好。如果可以,是否會爲足球行業帶來更多就業崗位?如果這樣健康發展下去,這條充滿着風險、淘汰率極高的職業道路,有沒有可能變得容錯率更高一些?
“蘇超”不需要也不會成爲中超,但它爲我們觀察新時代背景下的體育產業發展模式、觀察政府在社會經濟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絕佳的案例。“蘇超”賽場也不需要產生“梅西”,它讓每個城市的IP走出江蘇,就已經成功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孟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