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業績超預期慘談,好未來(TAL.US)的未來在哪裡?

“雙減”政策衝擊下,這些年來,中國教培行業經歷了一場深度洗牌。

在此背景下,作爲曾經的K12教育巨頭,好未來通過戰略轉型舉措積極求生的案例,無疑是整個教培市場謀求進一步發展的典型。

值得注意的是,好未來以“AI+教育硬件”、線下加盟佈局等爲核心開闢的新戰場,已經幫助公司在2025財年實現全年扭虧爲盈。這或許意味着,在經歷了政策“黑天鵝”之後,中國教培行業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重生。

然而,好未來在第四季度遭遇的淨利潤轉虧、硬件業務持續虧損等問題,也同時在暴露出企業轉型期的陣痛。那麼,好未來的未來究竟能否持續?其聚焦下沉市場的渠道擴張戰略又能否快速複製?

01

從學科培訓到“AI+硬件”生態

毫無疑問,智能硬件是好未來近兩年的業績增長引擎。

自2023年起密集推出學而思學習機、學練機等產品,到2025財年,好未來內容解決方案業務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已提升至29.4%。

數據顯示,2025財年,好未來學習機銷量同比增長88%,已達35.6萬臺。此外,通過將自研的九章大模型(MathGPT)植入硬件,好未來實現了AI解題、作文批改等差異化功能,設備周活躍率達80%,日均使用時長1小時,用戶粘性表現良好。

不過,好未來硬件業務也面臨着關鍵挑戰,那就是研發與營銷成本高企(2025年第四季度銷售費用同比增長73%至2.18億美元),仍處於虧損狀態,短期內需依賴總部補貼。

想要藉助硬件業務突圍,好未來仍需繼續做大市場才行。

而在硬件業務之外,好未來積極用素質教育填補學科培訓空白。

2025財年,好未來線下素養課程(編程、科學實驗等)續班率穩定在85%以上,成爲學習服務業務的支柱。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第四季度該業務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達70.6%,已覆蓋全國38個城市,新增教學點主要聚焦於三四線城市。

然而,素質教育市場競爭加劇疊加政策審批趨嚴,再考慮到機構數量較學科培訓時代大幅銳減的現狀,好未來的長期增長需依賴內容創新與服務質量。

好消息是,好未來正通過技術壁壘構建護城河。

前不久,好未來以九章大模型爲核心,整合DeepSeek等AI技術,推出了“九章愛學”智慧教育品牌,覆蓋校園、家庭多場景。按照評測,其數學大模型在測評中排名第一,技術優勢顯著。只不過,好未來需警惕科大訊飛、作業幫等對手的垂直領域競爭,特別是作業幫在中端價格帶教育硬件市場的優勢。

02

瞄準下沉策略和線下渠道佈局

目前在智能硬件市場,好未來最大的對手無疑是作業幫。而想要挑戰作業幫的市場地位的話,品牌就勢必要在競品優勢的中端市場進行滲透。

爲此,好未來產品採取了價格下探策略,以爭奪中端市場。

據悉,學而思學習機P系列定價已下探至2699元,直接切入作業幫、科大訊飛主導的2000-4000元產品價格帶。2025年第一季度,好未來中端市場線上銷量佔比超50%。通過性價比策略滲透下沉市場,好未來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唯一的不足在於,其仍需用更大市場體量、更多市場份額證明自己。

另外,好未來正積極佈局線下網點。

截至2025年2月,好未來線下學習中心達到450家,同比增長50%,擴張速度不可謂不快。其中,新增網點70%位於三四線城市,與品牌的下沉市場策略相呼應。

通過單店投資5萬-20萬元的加盟模式,好未來以輕資產模式擴張降低了可能存在的風險,如果能夠應對好區域需求差異與運營效率挑戰,將會更具想象空間。

同時,好未來還開啓了營銷戰。

通過邀請沈騰代言、投放電梯廣告等舉措,好未來在品牌曝光層面提升顯著。不過對應的代價是,公司2025年第四季度銷售費用率高達35.7%,同比增加6.4個百分點。需要指出,儘管短期流量驅動效果顯著,但長期依賴高額營銷費用可能會削弱品牌價值,這點需要品牌方警惕。

03

隱憂仍在

可以看到,雖然好未來的硬件突圍、線下擴張動作頻頻,也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但背後的隱憂也十分明顯。

整體看,在好未來實現扭虧、2025財年全年淨利潤達8459萬美元背後,第四季度單季虧損731萬美元的表現給公司扭虧埋下質疑。考慮到硬件業務拖累及線下擴張成本高企,好未來的長期盈利表現仍然有待觀望。

儘管好未來旗下學習服務業務毛利率穩定,但內容解決方案業務投入產出比較低,短期難成盈利主力。在此背景下,盈利難題始終懸在頭上。

與此同時,公司的政策與合規風險不容忽視。

近期,教育監管持續收緊,如2025年3月教育部加強在線內容審覈,直接影響了好未來的課程設計與硬件功能(如作業批改)。此外,關於好未來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投訴正在擡頭,學習機功能與宣傳不符、產品質量問題頻發,這些都是公司需要逐步解決的問題。

作爲上市公司,好未來也面臨着資本市場的分歧。

儘管花旗、瑞銀等機構上調公司盈利預期,麥格理卻因短期盈利不確定性下調其評級至“持有”,目標價從14.5美元降至10.9美元。市場擔憂AI硬件高投入週期與政策波動的情緒下,好未來需在技術創新與成本優化間找到平衡點。

好未來的轉型路徑清晰,AI硬件與素質教育的雙輪驅動已初見成效,但盈利模型尚未閉環,未來需聚焦技術迭代、成本優化、風險管控三大方向發力。

如果能突破這些瓶頸,好未來或將成爲“AI+教育”時代的領跑者;反之,則可能陷入增長與虧損的拉鋸戰中。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加盟指南”,作者:虞爾湖;智通財經編輯:陳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