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只在課堂 「鏟子超人」教我們的公民課
▲從教師節到中秋節連假,無數民衆犧牲假期,風塵僕僕從全國各地趕赴災區。他們手持最樸實的工具,卻展現了堅韌不拔的集體力量。(圖/記者許權毅攝)
●楊智強/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
當花蓮光復鄉被滔天泥水吞噬,災難的傷痕滿目瘡痍之際,我們同時也看到了臺灣最動人的風景線:鏟子超人的出現。從教師節到中秋節連假,無數民衆犧牲假期,風塵僕僕從全國各地趕赴災區。他們手持最樸實的工具,卻展現了堅韌不拔的集體力量。這些故事,不單是災難報導,更是足以編寫進教科書課文、傳遞給下一代的核心價值。
英雄不需要超能力 只需要一把鏟子和一份愛心
鏟子超人的崛起,並非來自政府的號令動員,而是源於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同情共感。其中一個說法是,滷味攤父子在社羣媒體上發起充滿人情味的一句「買張車票,來玩泥巴吧!」
這輕鬆卻充滿力量的呼籲,瞬間瓦解了救災的門檻,讓沉重的任務化爲一場全民參與的愛心接力。這份自發高效的動員能量,是臺灣社會彌足珍貴的韌性體現。
在光復重災區的泥濘中,我們看見了放下身段的平等。無論是低調現身、滿身泥濘的男影星、特地前往清淤的韓籍啦啦隊員,他們脫下光環,與來自百工百業的普通市民並肩作戰。
在那個場域,所有人都只有一個共同身份:手握鏟子的志工。這份萬衆一心、攜手扶助的精神,正是民主社會最寶貴的資產。
真正的英雄,不只會揮鏟挖泥,更懂得用專業技能支持家園復原。當第一階段的清淤初見成效,受災戶迎來重建生活時,來自各地的水電師傅帶着工具,主動協助修復被泥水浸泡損壞的開關和線路。
在後方,也有調理師們號召響應,爲所有救災志工提供免費專業身心整復的服務,爲疲憊的身心提供溫柔支持。他們共同證明,英雄是在社會需要時,能以一己之長貢獻力量的公民。
最讓人動容的,是愛與被愛之間的溫暖循環。當志工們疲憊不堪地踏上歸途,在光復火車站,他們沒有看見冷漠,而是在地婦人爲他們仔細刷洗雨鞋的身影,以及居民拉起「臺灣有你真好」布條,深深鞠躬感謝的畫面。
此外,也有資深媒體人幽默分享,要「提防」當地原住民在忙碌後,會突然準備豐盛菜餚、熱情邀約志工飲酒話家常,用食物和笑聲來表達難以言喻的感激。無須華麗詞藻的感恩,讓熱忱奉獻的身心得到最有溫度的撫慰。
鏟子超人的行動,甚至感動了國際社會,日本茨城縣知事公開讚揚這份民間志願力量。這股感動不該只是曇花一現的新聞熱度,更應成爲社會的韌性基因,代代相傳。
身爲教育工作者,真心期盼能將這些真實、鮮活的互助故事編入教科書課文,讓國家未來主人翁明白,社會的進步,不僅依靠政府,更在於每位公民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英雄,不需要超能力,只需要一把鏟子和一份愛心。
▼英雄,不需要超能力,只需要一把鏟子和一份愛心。(圖/記者陳宏瑞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