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蓮花:創新片區融合模式 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爲有效破解資源分散、力量單薄、治理碎片化等難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在深化基層治理實踐中,以片區融合爲關鍵抓手,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資源整合、多元共治的特色路徑,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爲鄉村振興築牢了堅實基礎。
依託紅色資源優勢,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近日,困擾蓮花縣坊樓鎮新梘村三個自然村多年的150米“斷頭路”,在沿背村、田壠村黨支部聯合新梘村開展的聯學共建主題黨日活動中,當場協調、現場拍板,迅速貫通。村民們感慨:“片區一起想辦法,難題不再難!”這條路的暢通,正是蓮花縣以黨建引領,創新推行“片區聯合”模式,打破村域壁壘、激活治理效能的一個生動縮影。
蓮花縣立足實際,深入挖掘整合本地資源稟賦,以規劃爲引領,打破傳統村域壁壘,探索“片區聯合”發展模式。其中,“大沿背”片區依託豐富紅色資源,以省級鄉村振興模範黨組織爲核心,成立片區聯合理事會,創新構建“166N”工作機制(即1名“大村長”、6名“包村長”、6名“小村長”及多名“五老”理事),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黨羣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片區通過科學規劃,將分散的紅色教學點串聯成線,打造特色主題,並引入專業團隊,推行“企業+村合作社+民宿主”合作模式,推動紅色研學旅遊市場化、可持續發展。同時,大力推動產業聯盟,各村黨組織積極盤活閒置集體資產,通過租賃、流轉、入股等方式壯大集體經濟;“村村抱團”成立強村富民公司,整合資源發展複合經營,聯合建設果蔬等產業基地,發展節慶經濟拓寬市場;創新“黨員帶能手、能手帶羣衆”的“雙帶”模式,帶動320餘名村民、9家合作社、22名種植大戶參與產業發展,實現戶均年增收2萬元,紅培產業實現市場化、可持續發展。
從“空心”到“實心”,重塑鄉村發展新活力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灑進寒山村,黨員志願者彭彬的手機屏幕便亮了起來。他熟練地打開村民微信羣,一條條信息躍入眼簾:“彭書記,我腿腳不便,能幫忙代買點米麪油嗎”“醫保年審的APP咋操作?孩子不在家,急死了”“廟下快遞點有個包裹,麻煩有空捎回來”……家住荷塘鄉寒山村的黨員志願者彭彬掏出隨身攜帶的小本子,將這些“微心願”一一記下,隨後快步走向村裡的“紅色代辦點”。在“老寒山”片區,像彭彬這樣的黨員志願者,已成爲連接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的溫暖橋樑。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面對部分農村因青壯年外流導致的“空心化”困境,蓮花縣從着力強化片區聯合着手,推動服務下沉與治理協同。荷塘鄉“老寒山”片區通過“支部聯合、治理融合、服務契合”,有效激活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片區建立聯合主題黨日等制度,強化黨員教育管理,鄉黨委班子成員定期下沉講授“泥土味”黨課,提升黨員服務意識和能力。片區組建黨員先鋒隊,推行“1+N”結對幫扶,常態化走訪解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羣體的急難愁盼問題。成立由老黨員、老幹部、鄉賢組成的片區理事會,創新將“黨羣議事會”延伸至村民家門口、曬穀場、田埂邊,按照“微事現場辦、難事聯席解”原則,就地協商解決道路硬化、水渠修繕、環境整治及鄰里糾紛等各類問題,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片區還全面建立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精準對接羣衆需求;創新設立“紅色代辦點”,推行“線上預約+線下辦理”模式,由黨員志願者駐點服務,高效便捷爲村民提供醫保社保代繳、快遞收發、生活繳費等代辦事項,打通了服務羣衆的“最後一米”,顯著提升了羣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片區融合模式的創新實踐有效激活了基層內生動力,將組織優勢轉化爲治理效能和發展優勢。蓮花縣從紅色資源富集的“大沿背”到曾經深陷“空心化”的“老寒山”,片區內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治理水平顯著提升,產業發展生機勃勃,羣衆滿意度持續提高。(胡夢婷、劉宸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