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新沂:特色寵物產業撐起鄉村“致富傘”
本報記者 魏 靜 □ 忽 豔
產業振興作爲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正成爲各地推動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關鍵抓手。近年來,江蘇省新沂市草橋鎮特色養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爲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走進草橋鎮的寵物養殖基地,兔舍裡的侏儒兔豎着短耳朵啃食飼料,鳥籠中的鸚鵡嘰嘰喳喳叫個不停。草橋鎮曾經靠種稻米爲主的村子,如今靠着特色養殖產業,讓農戶的腰包鼓了起來。
從單打獨鬥到漸成規模
踏入華洋兔業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只見一間間兔舍排列整齊,3000多隻侏儒兔和安哥拉兔在籠舍中或慵懶休憩,或歡快蹦跳。該公司負責人馬賢帥熟練地查看兔子的生長狀況。“這些小傢伙可金貴着呢!”馬賢帥笑着介紹,“就拿這侏儒兔來說,體型小巧,耳朵短短的,毛色多達20多種;安哥拉兔則以那一身長長的毛聞名。它們都是較受歡迎的寵物。”
據瞭解,從2013年開始,村裡幾個在外闖蕩的人敏銳捕捉到寵物兔市場的商機,率先引種替換之前村裡的肉兔,自此開啓了寵物兔養殖的新篇。
“2017年,我引種了20多隻進口寵物兔,一隻種兔就高達1萬多元。”馬賢帥告訴記者,頭一年主要是摸索經驗和繁育,到第二年養到三四百隻纔回本。如今,一年能掙60萬左右,行情好時最高能達80萬元。
“這麼多尿不溼是做什麼用的?”記者看到籠子上面一堆粉色尿不溼好奇地問。“這是墊在兔籠下面用於吸收尿液用的”馬賢帥邊說邊將籠子下面隔板抽開,“兔子的尿液在這裡被吸收,糞便有人上門收購,製成鉀肥後又是一項經濟收益。”
養殖兔子並非易事,兔子愛乾淨、怕熱。“好在農科院的專家以及市農業局的工作人員經常前來指導,從病症診斷、藥物使用到預防針接種,逐步構建起一套貼合當地實際的養殖體系,定期爲兔子開展免疫和健康監測工作。”
銷售方面,2018年馬賢帥就嘗試直播賣兔,後來改成批發,雖然利潤薄點,但銷量穩當。
“村裡爲了幫大夥把兔業做起來,2022年成立了合作社。以前發快遞一隻兔要20多元,現在合作社跟物流談,降到5元到12元。”馬賢帥說,合作社還能幫忙開檢疫證明,讓兔子運輸合法合規,解決了不少麻煩事。如今,馬賢帥所在的堰頭村,參與養殖的農戶已達200多戶,兔子總保有量近2萬隻,草橋鎮已然成爲全國知名的寵物兔養殖重鎮。
新興產業拓寬賽道
新沂市草橋鎮以鄉村振興爲主線,以產業振興爲主導,按照“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立足村情實際,鼓勵支持特色養殖業發展。
在該鎮堰頭村黨總支書記吳雪雷的引領下,記者來到良姍博寵物養殖場。剛進大門,彷彿踏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鸚鵡世界,2000多隻鸚鵡在籠舍中嘰嘰喳喳,熱鬧非凡。“這些蛋孵20天左右就能出小鳥,養40多天就能賣了。”養殖場負責人袁高見指着籠舍裡的鸚鵡向記者介紹,鸚鵡的價格因品種不同差異巨大。普通的虎皮鸚鵡價格親民,50元以內即可購得,而一些珍貴品種,價格能高達數千甚至上萬元。目前自己養殖場內主要有虎皮鸚鵡、牡丹鸚鵡、銀斑鸚鵡等6個品種大概2000多隻。
“部分鸚鵡品種屬於國家保護動物,養殖和銷售需要辦理特種養殖證。目前我正在申報,申報成功後,養殖品種預計將從現有的6個增加到20個左右。”袁高見說,一些高端品種,不僅需辦理養殖證,還要爲鸚鵡佩戴有身份識別功能的腳環,腳環上的二維碼是鸚鵡特殊的“身份證”,掃描後便能獲取相關信息,確保養殖和銷售全程合法且可追溯。
“現在,寵物兔產業經過近十年發展已經成了氣候,鸚鵡養殖也慢慢起來了,荷蘭鼠的引進正在規劃中……”談及未來發展,吳雪雷信心滿滿。
依靠養殖產業 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以電商的形式發送活體,目前爲止我們村應該是江蘇省第一家。有村裡開出的檢疫證明,這些寵物就可以發往全國各地。咱們村的兔子養殖產業,從最初的星星之火,發展到如今的燎原之勢,離不開各方的支持與協作。”軍人出身的吳雪雷告訴記者,爲大力推動特色養殖產業發展,村裡盡力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同時會提供一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羣衆要致富,產業是關鍵。“發展一項產業,富裕一方農民,振興一域經濟。草橋鎮通過採取‘合作社+農戶+領頭人’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經濟,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鎮裡打算加強跟科研機構的合作,在提高養殖技術的同時拓寬品種和銷路,讓更多農戶能依靠這些“小傢伙”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