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知多少?感染科專家爲你詳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佳英

基孔肯雅熱,這個大家讀起來都很繞口的名詞,最近成了熱點。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基孔肯雅這一名稱源自坦桑尼亞南部基馬孔德語中的一個詞彙,意爲“彎曲的”,用於描述感染該病毒且伴有嚴重關節疼痛的患者所呈現的彎腰姿態。

最近,國家衛生健康委在2008年發佈的基孔肯雅熱診斷和治療方案基礎上,組織制定了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其中明確指出了臨牀表現、傳染源、傳播途徑以及鑑別診斷等。更是強調,人羣對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對於基孔肯雅熱,一起來聽聽感染科臨牀專家有哪些建議吧?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周浩表示,基孔肯雅熱主要有幾個臨牀表現,從前面的一些病例的總結來看,發燒一般是以中低熱爲主,少部分病人會出現高熱,一般兩到三天會退燒,第二是皮疹,這個皮疹主要是以軀幹、四肢(伸側)、面部和手掌爲多,而大部分是斑丘疹,病情好轉以後慢慢皮疹就消失了。

“主要還有一個表現就是關節痛,大多數會發生在手指、手腕、腳踝,主要以腫痛爲主,疼痛還是比較劇烈的。但是從我們現在看到(的),病例(疼痛)緩解還相對比較快的。有些關節皮膚會升高,但是不太會出現紅腫的情況,很少的病人會有頭痛、乏力,更少數病人會有一些噁心、嘔吐、腹瀉的情況。” 周浩進一步指出。

而在用藥方面,周浩提醒,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不建議自行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藥物,以免因用藥不當而加重病情或引發其他不良反應。“一些孩子會有雷耶綜合徵(Reye syndrome),這個非常罕見,它主要是肝功能損傷、腦水腫等。在青少年的時候,不太建議使用阿司匹林做退燒藥,選擇乙酰氨基酚就可以了。”

出品: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