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基孔肯雅熱及時就醫 切記告訴醫生這兩件事
三伏天通常高溫高溼,爲蚊蟲滋生繁殖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以蚊蟲叮咬爲傳播途徑的“基孔肯雅熱”,就在過去一週,進入公衆視野。從7月初,佛山市順德區發現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本地疫情以來,截至7月19日,佛山全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873例,其中順德區1790例。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所副所長潘浩介紹說:“一般大部分情況兩到三天就開始退熱,病後兩到五天出現皮疹,80%的人都會出現皮疹,關節痛主要是小關節,像手、腕、踝、指。”
“大部分情況,基孔肯雅熱屬於自限性疾病,很少有重症很少有死亡。一般感染過一次以後基本上就持久性免疫,很長時間不會再感染。”
“潛伏期是1到12天,(要是)發熱了或者出現關節痛,這個時候要及時地在防蚊前提條件下到最近的發熱門診去就診。(要把)旅行史,還有蚊蟲叮咬史告訴醫務人員,幫助醫務人員快速做好診斷。”
作爲一種蟲媒傳染病,基孔肯雅熱既不直接“人傳人”,也不經空氣、日常接觸或食物傳播,而必須通過蚊蟲叮咬這個“中間商”,“罪魁禍首”就是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其中,埃及伊蚊在上海本地沒有分佈,而白紋伊蚊,就是老百姓俗稱的“花蚊子”。
白紋伊蚊是上海的主要蚊種,但由於上海的蚊蟲防控措施較爲完善,密度並不高。目前,沒有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效抗病毒藥物,在國內也無疫苗可預防。
看看新聞記者: 戴晶磊
編輯: 董智傑
責編: 姚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