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洞鞋穿出真菌感染和足弓塌陷?醫生:做好3件事就能放心穿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苑旨 曹宇悅)夏日炎炎,輕便又配色繽紛的洞洞鞋幾乎成爲人手一雙的“出街神器”。然而, 7月4日,“洞洞鞋會增加真菌感染風險”“長期穿洞洞鞋會導致足弓塌陷”等話題引發網友廣泛關注與討論。看似涼爽的洞洞鞋,是否真的暗藏健康隱患?
“夏日氣溫高,正是真菌的高發期,洞洞鞋雖與涼鞋類似,但其透氣性相對較差,且不具備吸汗能力。腳部出汗後,汗液無法被鞋體吸收或有效揮發,極易在鞋內形成悶熱、潮溼的微環境,確實可能化身爲真菌滋生的溫牀。”7月4日,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胡云峰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除此之外,夏季雨後,地面上常有積水,不少人圖方便,喜歡直接穿洞洞鞋蹚過積水區域,若積水中殘留真菌,與赤裸的腳部皮膚直接接觸,感染風險也會增加。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醫生辛甜甜補充道,部分洞洞鞋柔韌度不足,長期穿可能導致足部皮膚因反覆摩擦而受損,破壞皮膚屏障,也會爲真菌入侵創造條件。“若需穿着洞洞鞋,應選擇寬鬆款式,搭配吸汗性強的純棉襪子,以減少直接摩擦。另外,穿洞洞鞋最好避開雨天、蹚水等高風險場景,定期用溫肥皂水清潔鞋具,重點刷洗孔洞及鞋底殘留物,保持足部及鞋內乾燥清潔。做好這些事,洞洞鞋也能放心穿。”
“真菌感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腳氣,症狀因真菌類型不同而有差異。”胡云峰介紹,常見的有腳趾縫發白、奇癢難耐,甚至出現糜爛疼痛的“浸漬糜爛型”;足弓處起小水泡、伴隨脫皮的“丘疹水皰型”;腳跟皮膚異常粗厚、如覆鱗屑的“角化型”等。
胡云峰提醒,足部出現持續瘙癢、脫皮等症狀時,務必及時就醫,進行真菌檢測,切勿自行使用激素類藥膏。一般真菌感染治療,堅持三週左右就可以痊癒。此外,患者的襪子必須單獨清洗,切勿與其他衣物(尤其是內褲)混洗,以防真菌傳染至身體其他部位或傳染給家人。
“對於網傳的‘平底洞洞鞋會導致足弓塌陷’的說法,我們尚未看到權威的文獻報道,因此我個人是不認同的。”華中醫科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手外科主任醫師陳江海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平足分爲柔韌性平足和僵硬性平足兩種,穿洞洞鞋不會導致足部出現足弓塌陷等結構性變化,相反還能起到保護腳趾的作用。
“在洞洞鞋流行之前,我們每年夏天都會接診不少因爲穿露趾涼鞋導致腳趾受傷的孩子,現在這種現象要少得多。”陳江海建議,家長在爲孩子購買洞洞鞋時,最好選擇鞋型常規、尺寸合腳、軟硬適中且鞋底不增高的款式,同時提醒孩子,穿洞洞鞋時應儘量避開扶梯等易發生危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