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基孔肯雅熱防控攻略

本報記者 李迅典

據世衛組織的數據,目前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基孔肯雅熱本地傳播,約550萬人面臨感染這種蚊媒病毒的風險。2025年7月27日0時至8月2日24時,我國廣東全省新增報告2892例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未報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期,科學認識與全民參與是阻斷傳播的關鍵一步。什麼是基孔肯雅熱?是否會人傳人?如何防控?北京某三甲醫院疾控科專家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市民無須恐慌,滅成蚊、清積水、防叮咬是預防關鍵。”

意爲“彎腰駝背”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傳染病,主要流行於東南亞、南亞和非洲地區,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這兩種蚊子喜歡白天活動,吸血高峰分別爲早上6至8時和下午5至7時。據介紹,基孔肯雅病毒於1952年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亞被發現,在當地方言中“基孔肯雅”意爲“彎腰駝背”,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劇烈關節疼痛被迫蜷縮身體的姿態。專家表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後的臨牀表現主要爲發熱、皮疹、關節和肌肉疼痛,多數患者一週內會好轉,但30%-40%患者關節疼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爲何此次疫情規模擴大?有專家分析稱,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適宜的氣候條件。今夏氣溫上升、雨水增多,爲白紋伊蚊等的生存和繁殖創造了良好環境,擴大了蚊媒的種羣規模與分佈範圍,增加了人羣被叮咬的概率。二是人口流動頻繁。隨着國際交流和國內人員流動增加,病毒被輸入並擴散的風險升高。三是蚊媒防控難度大。

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

針對公衆最關注的傳播途徑問題,國家疾控專家在新聞發佈會上明確表示,基孔肯雅熱主要經伊蚊叮咬傳播,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引發人際傳播,也不會通過咳嗽、打噴嚏傳播,沒有“人傳人”跡象。

一位北京某三甲醫院疾控科專家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不會發生“人傳人”現象,但幾類人羣需特別警惕。一是新生兒。新生兒感染後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如長期關節疼痛等,且因其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更易受到病毒侵害。二是老年人。老年人身體抵抗力較弱,感染後病情可能加重,病程延長,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也相對較高。三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羣。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患者,感染後併發症風險高,病情可能惡化。“目前沒有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主要是對症治療。這個病相對而言症狀還比較輕,發生重症和死亡的風險相對來說不高。”

日出日落時段減少戶外活動

減少基孔肯雅病毒傳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蟲媒介和減少蚊蟲滋生地。“無積水則無蚊蟲,無蚊蟲則無基孔肯雅熱。”這也是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反覆強調的原則。

首先是清積水。伊蚊在各類小型積水容器中產卵繁殖,及時清理積水能有效減少蚊蟲滋生。要翻盆倒罐清空閒置盆、罐、桶、輪胎等容器裡的積水;填平樹洞、竹洞、窪地;清理空調托盤、飲水機托盤等處積水。

其次是滅蚊蟲。居家可用電蚊拍、滅蚊燈等物理措施滅蚊,也可使用家用衛生殺蟲劑。在使用化學滅蚊產品時,要注意安全,避免對人畜造成傷害。

除了人力滅蚊,高科技滅蚊手段的使用也備受關注。廣東省衛健委等多部門聯合南方醫科大學研發了名爲“電子哨兵”的裝置。科研人員在裡面放置模擬人體氣味的誘蚊劑,吸引伊蚊“上鉤”、將其撲殺的同時,還能實時監測該位置的伊蚊密度。一旦升高就立即發出預警。

科研人員還找到了“以蚊治蚊”的方法。科研團隊在廣東投放華麗巨蚊吃伊蚊,它是伊蚊的天敵,據統計,1只華麗巨蚊在幼蟲時期,至少可以吃掉80到100隻身邊的伊蚊幼蟲。而且華麗巨蚊長大後,無論雌雄都令人安心:它們以植物汁液和花蜜爲食,既不吸血,也不傳播疾病。還有另一種“以蚊治蚊”的手段:在中山大學的“蚊子工廠”,每週能“孵化”出400萬至500萬隻經過特殊處理的“絕育”雄蚊。它們被放到野外,與野生雌蚊交配後,會令其產下的卵無法發育,以降低釋放區內蚊子的種羣密度。

最後是防叮咬。“伊蚊叮咬高峰在日出後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此時段應減少戶外活動。”疾控科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補充說,“若需外出,建議穿淺色長袖衣褲,避免使用香水等吸引蚊蟲的用品。”如果感染基孔肯雅病毒也不必恐慌,及時就醫並說明旅行史和暴露史,根據醫生建議充分休息、補水和物理降溫、嚴格防蚊隔離、密切監測症狀變化,同時避免自行用藥掩蓋病情。

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前廣東省疫情快速上升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近期廣東全省新增報告病例數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核心區順德區報告病例數連續下降,市民無須恐慌,但要提高防蚊意識,採取有效的防蚊措施,減少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