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滅蚊,預防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
酷暑來臨,蚊蟲孳生,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也迎來發病高峰。這兩種疾病均由蚊子叮咬而傳播,都有哪些特點呢?又該如何預防呢?聽疾控專家如何說。
傳播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元兇是伊蚊,俗稱花蚊子。瓶罐、廢舊輪胎、花盆等小型積水容器均是伊蚊孳生的“溫牀”。伊蚊活躍於日出前後1-2小時和日落前2-3小時,食量大,吸血時間長。
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均起病急,伴有發熱、皮疹、關節痛、肌痛及頭痛等症狀,基孔肯雅熱更易導致嚴重的關節痛。兩種病例以輕症爲主,無特效藥物和疫苗,以防蚊隔離和對症治療爲主。目前來看,兩種病均可防可控,無人傳人跡象。預防蚊蟲叮咬,即可減少發病。
建議公衆日常做好防蚊滅蚊措施:
出行需注意:前往南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及廣東佛山等地旅遊、工作前,需及時關注目的地疫情情況,做好充分的驅蚊防蚊準備,避免感染;近期有登革熱、基孔肯雅熱流行區旅居史者,返回後應主動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和叮咬史。
居家需清理:定期清理家中及周邊的積水容器,及時疏通溝渠、排水槽,填平窪地,防止積水;水養植物定期換水洗瓶(至少每週一次);儲水容器應嚴密加蓋,廢棄輪胎需打孔放水或遮雨堆放整齊;房間安裝紗門紗窗和蚊帳,可使用蚊香、滅蚊拍、防蚊燈等進行驅蚊。
外出需防護:戶外活動,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躍時段,要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在暴露皮膚及衣物上噴塗有效驅蚊劑,按照說明書定時補塗;儘量避免在樹陰、草叢、竹林等蚊蟲孳生地附近長時間停留。
來源:山西省疾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