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出境遊防護提示:預防基孔肯雅熱等3個病毒性蚊媒傳染病

來源:中國疾控中心

陽光、沙灘、雨林探險、潛水、沙漠之旅……這些令人心馳神往的夏季國際旅行體驗背後,卻潛藏着一個無聲的威脅——蚊子。這些嗡嗡作響的小蟲,可能是病原體的攜帶者!在醫學領域,我們把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病原體的疾病統稱爲蚊媒傳染病。其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是常見的3種病毒性蚊媒傳染病,在全球廣泛流行。出發前瞭解風險,做好防護,才能讓旅程更加安心!

一、揭秘三大病毒性

蚊媒傳染病

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這三種疾病均由蚊子傳播,主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它們多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潮溼環境中滋生(如積水容器、樹洞等)。蚊子叮咬感染者後,攜帶病毒再叮咬他人,導致傳播。以下是每種疾病的詳細解析:

登革熱

主要症狀:由登革病毒引起,是全球傳播最廣的蚊媒病之一。多數登革熱患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會在1-2周內好轉。患者常見症狀包括髮熱(可高達40℃)、劇烈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痛(有“斷骨熱”之稱)、皮疹、出血傾向、噁心嘔吐等。部分病例發展爲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徵,危及生命。

流行區域:多見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4年全球共報告登革熱1440萬,其中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區報告病例數最多,美洲病例佔全球約90%。我國廣東、雲南、廣西等多個省份也曾多次發生本土疫情。

目前國內暫無上市的登革熱疫苗,臨牀以對症及支持治療爲主。登革熱有 4 種血清型,感染一種後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別,且重複感染會增加重症風險。

基孔肯雅熱

主要症狀: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患者典型臨牀特徵是突然發熱,經常伴有嚴重關節痛,尤其影響手腕、踝關節和指趾等小關節。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較常見。大多數人一兩週內恢復,但部分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更久。

流行區域: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的本地傳播,大規模暴發和零星病例主要發生在美洲、亞洲和非洲。2025年1月至6月,已有14個國家或地區報告了約22萬例基孔肯雅熱病例和80例死亡病例。我國於2008年首次發現輸入性病例,曾在廣東和雲南等地引發本地疫情,尚未形成穩定的疫源地。2025年7月,廣東佛山發生輸入病例引發的本地傳播疫情。

目前國內暫無上市的基孔肯雅熱疫苗,臨牀以對症及支持治療爲主。雖然絕大多數病例爲輕症,但急性期的劇烈疼痛和可能的長期關節損傷,足以讓旅行計劃徹底泡湯。

寨卡病毒病

主要症狀:由寨卡病毒引起,普通成人感染後,約80%無症狀,少數人會出現低熱、皮疹、結膜炎等輕微症狀,通常1周內自愈。然而,孕婦感染是最大風險: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導致“小頭畸形”(頭部和腦部發育異常)及其他嚴重出生缺陷。

流行區域:該病毒曾在2015-2016年於巴西引發大規模疫情,目前在非洲、東南亞、南美等地仍有散發病例。2021年在印度發生了與寨卡病毒有關的暴發。我國2016年首次發現輸入病例,至今共報告41例境外輸入病例,尚未引發本地疫情。

重要提醒:由於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和疫苗,孕婦或計劃懷孕的女性應儘量避免前往高風險區域。

二、旅行避險指南:

從出發前到返程後

出行前——做好準備,防患未然

瞭解風險:通過互聯網、諮詢海關或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等多種渠道,提前瞭解目的地蚊媒傳染病疫情的發生情況和防控建議。注意,孕婦應儘量避免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區。

備防護用品:準備足量的防蚊用品,包括含避蚊胺、避蚊酯等成分的驅蚊液或噴霧、蚊帳、淺色長袖衣褲等;

備常用藥物:必要時可準備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用於緩解發熱或肌肉痠痛等症狀,以備不時之需。

旅行中——防蚊重點時刻

戶外活動注意防蚊:戶外活動時儘量穿淺色長袖衣褲,在裸露皮膚處使用驅蚊液,減少蚊媒活動高峰期(日出後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的戶外逗留時間,防止被蚊蟲叮咬;

住宿環境需防護:優先選擇安裝有紗門紗窗的住宿場所,可使用蚊帳、電蚊拍或滅蚊燈等加強防蚊措施;

清除積水,杜絕孳生:清除住所周邊的積水區域(如瓶罐、廢舊輪胎、花盆、下水道、雜物堆等),防止蚊蟲孳生;

出現症狀及時就醫:若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以便醫生能夠及時準確地診斷和治療。

回國時——健康監測不放鬆

主動申報:入境時若出現相關症狀,需主動向海關工作人員申報,配合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樣本採集與檢測等工作;

持續關注健康狀況:回國後2周應密切關注身體狀況,避免蚊蟲叮咬,如出現相關症狀,應當立即就醫,並向醫生說明旅行史,以便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蚊子雖小,卻能讓一場美好旅行變成健康危機。登革熱的劇痛、基孔肯雅熱的關節損傷、寨卡病毒對胎兒的威脅,都在提醒我們:旅行前的“防蚊功課”比攻略更重要。做好防護、關注身體信號,才能讓每一段旅程既盡興又安心。/健康科普

作者:傳染病處 居豪、孫軍玲、陳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