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順德出現基孔肯雅病毒:毒性如何?如何正確防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7月21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通報,截至7月20日,順德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確診病例2158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爲輕症病例。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紋的“花蚊子”)叮咬傳播,以發熱、皮疹及劇烈關節疼痛爲主要特徵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流行於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各年齡段人羣均有可能感染髮病。潛伏期1–12天,多爲3–7天。

主要症狀爲,突發高熱(常伴寒戰);劇烈關節痛(多見於手腕、膝、踝、指/趾等小關節,可遷延數月);2–5天后出現斑丘疹,多見於四肢及軀幹;絕大多數患者5–7天即可恢復,個別關節疼痛可持續2–3個月。

國家感染性疾病臨牀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7月8日,佛山市順德區發佈消息稱,在一週之內確診了478例基孔肯雅熱。而這些確診患者都指向同一個源頭——一位從境外務工返鄉的輸入性病例。病毒跟隨這名務工者入境,又在本地伊蚊的傳播下悄悄擴散,最終釀成一場本地暴發。

和登革熱有何區別?

盧洪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基孔肯雅病毒屬於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屬,爲正鏈RNA病毒。1952年,基孔肯雅這種疾病首次在坦桑尼亞發現,1953年分離到基孔肯雅病毒。

基孔肯雅感染後的臨牀症狀與登革熱類似,容易誤診。雖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較高地區易形成大規模暴發和流行。我國曾於80年代在雲南人羣中發現存在基孔肯雅病毒感染。

根據公開信息,基孔肯雅熱1952年首次暴發於坦桑尼亞,這個病的名字源自當地土語,意思是“扭曲如被折斷”,描繪了患者因劇痛而彎腰的姿態。

此前在新聞發佈會上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領域首席科學家何劍峰表示,剛開始的症狀通常以發熱最先出現,隨後出現關節疼痛等症狀,疼痛多出現在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指關節等小關節;2~3天后會出現皮疹,多爲斑丘疹,皮疹可出現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整個病程通常持續5~7天,絕大多數患者病情較輕。

據介紹,跟登革熱相比,基孔肯雅熱呈現出兩個“一樣”,傳播途徑完全一樣,都是伊蚊傳播;防控措施一樣,都是對發病人員進行防蚊隔離,滅蚊、清理孳生地和做好個人防護。

此外,兩個“不一樣”,相比登革熱,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短,傳播速度更快。雖然兩者症狀相似,都有發熱、皮疹症狀,但登革熱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關節痛,基孔肯雅熱是小關節疼痛明顯,個別患者持續時間較久。

專家提醒,雖然目前廣東發現的病例均爲輕症,但也需要重點關注新生兒以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慢病患者,這些人羣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熱容易出現併發症,請及時就醫。

無直接人傳人

基孔肯雅的流行分爲城市型和叢林型。

在城市型疫源地中,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爲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傳播,其流行以不定期出現的暴發爲主;在叢林型疫源地中,受感染的靈長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以靈長類-蚊-靈長類的方式傳播,其病毒流行可長期存在。

另據盧洪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基孔肯雅病毒不會在人際傳播,人通過被帶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無直接人傳人的報道。伊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動物後,病毒在蚊蟲體內繁殖併到達唾液腺內增殖,經8至12天的潛伏期再傳播病毒。病毒在蚊體內存活時間較長,甚至終生具有傳染性。蚊蟲在吸血時,如更換宿主,可立即機械傳播該病毒。

滅蚊是切斷傳播源、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手段。此外,該病毒不耐酸、不耐熱,58℃以上即可滅活,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及紫外線照射均可殺滅病毒。

伊蚊依賴小型積水繁殖,因此清除蚊蟲孳生地是預防蚊媒傳染病的根本措施。建議定時清理家中容易積水的地方,如瓶罐、廢舊輪胎、花盆、下水道、雜物堆等區域,不給蚊子提供繁殖的機會。

外出時,儘量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面積;同時在裸露皮膚上塗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驅蚊液。在家中,可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必要時使用電蚊拍、滅蚊燈等。儘量少在戶外樹蔭、草叢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

如果計劃前往東南亞、非洲等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流行區,出行前一定要查詢當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驅蚊防蚊準備。歸國後14天內做好健康監測,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一旦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相關症狀,立即就醫,並告知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以便及時診斷治療。

此外,中國疾控中心最新發布的《2025年6月全球傳染病事件風險評估》也特別提到蟲媒傳染病疫情帶來的輸入風險。提醒出國旅行者重點關注墨西哥、巴西、秘魯、哥倫比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孟加拉國、泰國、越南和也門的登革熱疫情,法屬留尼汪島、法屬馬約特島和法國本土的基孔肯雅熱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