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抄蘇超作業更要寫好自己答卷
蘇超的火爆,對激活區域體育經濟起到了強大的示範效應,抖音話題播放量破百億次、單場觀衆超6萬人、文創銷售激增……其現象級賽事表現不僅點燃了江蘇的體育熱情,更在全國範圍內催生了省級足球聯賽的“井噴”。包括贛超在內的多個新興賽事應運而生。
然而,當各地紛紛效仿蘇超模式,“抄作業”的質疑聲也隨之而起,贛超等本土化足球賽事如何避免淪爲簡單的模式複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
“見賢思齊”是發展常道。蘇超在發展羣衆體育、推動文旅融合、激活城市經濟方面成效卓越,爲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作業範本”,贛超等省級賽事均從中獲益頗多。從實踐看,贛超開賽至今吸引了40萬人次觀衆,帶動主賽區周邊餐飲消費翻番,酒店預訂量激增220%。只要賽事能切實滿足羣衆觀賽需求、爲城市注入活力、拉動周邊消費,這種“作業”抄抄也無妨。
但也要看到,蘇超的成功絕非簡單的賽程安排或營銷噱頭之功,其根基深植於江蘇高度均衡的經濟發展水平、完善的體育硬件設施網絡、高度密集便捷的交通體系以及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蘊。蘇超成功的“土壤”,並不是所有省份都能輕易復刻,也就是說,“抄作業”必須超越流程的模仿,着眼理念的消化與本土化再造。
贛超要學到蘇超的精華,需在借鑑中大膽創新,於短板處發力,於長板處鍛造,從硬件升級、賽事優化、文化融合、運營創新等多維度發力。
跳出體育做生態,升級融合維度。蘇超“體育+文旅”的融合已見成效,贛超能否更進一步?比如,打造“賽事+文旅+電商”融合平臺,讓賽場熱度即時轉化爲線上消費動能;利用江西豐富的山水資源,探索“賽事+戶外休閒或康養”等特色模式,將觀賽與深度體驗相結合,拉長消費鏈。
深挖本土文化IP,鑄造賽事靈魂。蘇超有“恐龍妹妹”,贛超的獨特“文化芯片”何在?紅色搖籃、綠色山水、古色文化是江西的瑰寶。不妨嘗試將井岡山精神、景德鎮陶瓷文化、贛南客家風情等元素,巧妙轉化爲賽事的視覺符號、口號、吉祥物、中場表演甚至衍生品。
鍛造差異化長板,探索“足球+”新路子。江西可集中資源,在特定領域打造亮點,探索與本地特色產業,如與陶瓷、臍橙等聯名,開發獨具匠心的周邊產品,找到與本土資源稟賦、人羣喜好最契合的“足球+”切入點。同時要做好服務,比如升級場地設施、提升轉播效果與觀衆容量等。
蘇超經驗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思路:成功的省級聯賽,必然是深深植根於地方土壤、服務於地方人民、彰顯地方特色的“生命體”。“抄作業”只是起點,“寫答卷”更值得期待。(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