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爲筆 書寫現代農業“呂梁答卷”

“嗡嗡嗡……”7月21日清晨,在孝義市廣袤的玉米田上空,一架架無人機穿梭往來,精準噴灑的霧狀藥液在陽光下折射出彩虹,螺旋槳掀起的“科技風”掠過玉米鬚,沙沙作響的葉片彷彿奏響數字農業的序曲——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呂梁山區“一噴多促”飛防作業的縮影,更是呂梁現代農業以科技之翼守護“中國飯碗”的真實寫照。

眼下,正值玉米生長髮育的“黃金期”,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期。今年,孝義市秋糧作物播種面積超過27萬畝,其中作爲主力的玉米種植面積就有21萬畝。爲了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孝義市農業部門果斷出擊,亮出“一噴多促”這一“秘密武器”。

“這種集成化的農業管理技術,通過混合噴施葉面肥、抗逆劑、調節劑、殺菌殺蟲劑等進行‘三合一’混配,相當於爲玉米定製‘營養處方’,一次噴施實現促苗壯穩長、促籽粒灌漿飽滿、促抗逆能力提升,防蟲防病,促單產提升等多重功效。”孝義市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李志蓉形象地解釋道。

張有生是孝義市有名的“種糧大戶”,也是該市評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富塘種植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託管了耕地1500多畝,變“小田”爲“大田”,讓村民“坐地生金”,不僅讓小塊的土地“活”了,也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今年,市裡組織開展“一噴多促”作業讓他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單架無人機一次裝載約50升藥液,飛行6-7分鐘即可完成約20畝地的精準噴灑,不僅效率遠超傳統人工方式,防治效果還得到顯著提高,每畝可增產30-50斤。”富塘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有生點評道。

孝義市的“一噴多促”行動,僅僅是呂梁市積極擁抱科技,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呂梁山腹地的中陽縣下棗林鄉陽坡村,無人機研學基地的嗡鳴聲,正在山谷中迴響。這個曾經資源稟賦薄弱的小山村,通過黨建引領、科技賦能、產業升級,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農業領域,陽坡村依託“月宮一號”團隊,促成了中陽木耳“良種飛天”。同時,該村還圍繞特色羊產業,建立了實體化的“科技小院”,精準對接專家技術,吸引高校師生參與鄉村實踐。

“以前放羊早出晚歸,風吹日曬,非常辛苦,現在有了無人機巡山,通過手機實時查看羊羣動態,還有專家指導科學餵養,真是省心又增收!”養羊大戶王大叔興奮地說道。陽坡村還創新構建了“產供銷一體化”的閉環,精準對接高校消費市場,實現了羊肉“從基地到餐桌”的高效直達。

食用菌是呂梁市“985重點產業鏈”建設的一條重要產業鏈,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傳統產業也悄然發生着變化。

臨縣城莊鎮的每一個清晨,都伴隨着菌棒生產線的轟鳴聲醒來。作爲全國唯一以棗木香菇爲主導的國家級產業強鎮,城莊鎮將“特”字訣融入產業基因,全鎮21家香菇企業(合作社)蓬勃發展,年栽培菌棒數量達1500萬棒,年產值高達1.5億元,帶動2400餘人年均增收2萬元。

2018年,王海燕帶着技術回鄉創辦的山西菇隆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如今已建立了年產2000萬棒的菌棒深加工中心,帶動500戶農戶種植香菇,實現了共同致富。

“傳統種菇靠天吃飯,現在靠算法‘喂’菌絲。有了這套智能化系統,菌棒成活率顯著提升了。”在公司的智能化車間裡,LED燈帶的閃爍中,車間宛如科幻片中的“植物工廠”。王海燕專注地盯着新引進的智能化溫控系統的屏幕感慨着。

從孝義市的“一噴多促”作業,到中陽縣的無人機研學基地,再到臨縣的智能化香菇大棚,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共同勾勒出了全市依靠科技,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助力羣衆增收致富的美好圖景。

我市各地的豐富實踐正在生動地證明,科技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引擎。只有不斷引進和應用先進的農業科技,纔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保障糧食安全,讓老百姓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我們努力讓農業產業融入更多科技元素,讓羣衆的‘中國飯’端得更穩、更香!”市農業農村局部門負責人表示。

如今,當無人機羣再次掠過呂梁山巔,這片黃土地上的景象已悄然改變,這裡正成爲科技助力鄉村發展的前沿陣地——在這裡,傳統與未來握手,豐收的希望與科技力量相伴同行,共同奏響鄉村振興的壯麗樂章。記者 劉少偉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