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洪災滿月/中央洪災前撤離人數評估 1小時增至13倍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區下方約八百公尺處右岸邊坡滑動,造成河道阻塞,形成新的堰塞湖體,大馬村低窪處預防性撤離。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

花蓮光復鄉洪災釀十九死,迄今五人失聯,今滿一個月,中央前進協調所昨宣佈退場轉型。這場可預見卻來不及阻止的罕見重大堰塞湖災害,只盼罹難者不白白犧牲,悲劇別再重演。

解除紅色警戒 中央協調所退場

七月廿六日,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發現堰塞湖,九月廿三日溢流潰壩。相關單位一路監控,也預見終將溢流,結果造成十九人死亡、五人失聯,一百五十七人受傷。洪流退去後的光復鄉,滿目瘡痍,五萬七千人次國軍、四十五萬人次「鏟子超人」都加入救災行列。如今堰塞湖剩約一百五十萬噸水,受損堤防加上太空包已加高到六公尺,昨終於解除紅色警戒、降爲常態警戒,中央前進協調所任務退場轉型爲任務編組。

監控中的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流時序曝光,中央更換專家團隊、重新模擬影響範圍的關鍵決策時間,雖然較精準的預測災害區域,卻也必須擴大撤離範圍,增加人數,增加防災難度。

九月下旬樺加沙颱風來襲,地方政府與中央開會,根據縣府提供的會議紀錄,九月廿一日下午三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與縣府消防局、警察局視訊會議,內政部原採用林業署委託陽明交大團隊的模擬結果,當時評估須撤離二四五戶約六百人;同日下午四時許,內政部改採臺灣大學團隊的最新模擬報告,推估潰堤波及範圍大幅擴張,撤離戶數暴增至一八○一戶約八千人。

花蓮縣消防局長吳兆遠回憶,廿一日晚間六時與內政部開會時,才驚覺撤離人數暴增十三倍,「從六百人變八千人,實在太突然,大家都很訝異,也根本沒有那麼多收容所」。

內政部:兩天前確認最高標準

但內政部長劉世芳曾對外說明,並非廿一日晚間才通知,而是前兩天就確認,因應颱風樺加沙來襲、馬太鞍溪堰塞湖恐有狀況,因此採臺大專家提供的最高標準撤離。當天開會也有邀花蓮縣府討論,得出危險地區集中在光復鄉、萬榮鄉與鳳林鎮,經國科會科技中心、農業部套疊後,最終得出一八三七戶名單,並於九月廿一日給花蓮縣府與相關單位,「以保全最多人命爲標準」。

花蓮縣府廿一日晚間七時取得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協助套圖,框列名單,緊急協調國軍與地方公所展開強制撤離;隔日上午七時林業保育署發佈紅色警戒,預警堰塞湖廿四小時內可能潰堤,縣府、鄉公所與國軍加速執行撤離。

九月廿三日下午二時第一波潰堤,三時卅分再度潰決,壩頂下切達八十公尺,衝擊嚴重程度仍高於預估。許多地區民宅被泥流掩埋、道路中斷,部分住戶採垂直避難受困。

光復鄉長林清水說,這次範圍太大,「百年沒遇過」,垂直避難也很難確認居民有沒有都待在二樓。若中央能更早提供一致的評估數據與明確撤離指示,地方能更早部署,應該不會這麼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