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專欄》臺灣地位 美國一廂情願

無論是爲了保持美國在臺海的迴旋空間,還是爲了和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峰會上討價還價,「臺灣地位未定」費盡了心機,卻是美國的一廂情願。(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臺灣光復80週年紀念日即將來臨之際,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臺灣地位未定論」重出江湖。圍繞《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效力及臺灣的歸屬,中美之間又是一通激烈的折衝樽俎。輿論普遍認爲,美國國務院時隔數十年再次爲「臺灣地位未定論」背書的目的是搶在「川習會」召開之前設置議題,增添籌碼。然而,如果系統考察美國的臺海方略,如今看似暴論的「臺灣地位未定」竟在不經意間幫助世人看清了美國雲遮霧繞的一中政策的真正內核。

不同於北京堅持的三段論式的一中原則,華府的一中政策歷經變遷,目前的版本乃基於《與臺灣關係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六項保證」。具體到臺灣的地位或歸屬,此中玄機甚多。比如,1979年《中美建交公報》中文版白紙黑字「美利堅合衆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此同時「美利堅合衆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一事實,公報英文版使用的措辭是表示正式認可或接受的recognize(承認)。對於「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立場,英文版卻換了一個表意相對模糊的acknowledge。後者既可以理解爲「承認」,也可以解釋爲僅僅是告知收悉,從而與接受或贊成相區隔。因此,早在40多年前,中美就開始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各自表述。儘管尼克森曾經向周恩來承諾美國不會再提「臺灣地位未定」,中美對措辭的微妙差異也心照不宣,但公報在字裡行間已經爲「臺灣地位未定論」的死灰復燃埋下了伏筆。

如果說建交公報作爲正式條約必須求同存異乃至粉飾分歧,那麼原本只是雷根政府在1982年「八一七公報」後對蔣經國當局私下承諾的「六項保證」就將美國一中政策的「內心話」和盤托出。在臺灣的地位或歸屬問題上,「六項保證」承諾美國不會就對臺軍售問題與PRC(中華人民共和國)協商,也不會施壓臺灣與PRC談判。顯然在華府看來,臺灣不是PRC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六項保證」強調「美國沒有改變對臺灣主權的立場」,也就是美國不會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

由此可見,美國通過玩弄文字遊戲和在兩岸之間閃轉騰挪,既不願意明確承認臺灣是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又不希望和北京撕破臉皮,更不敢承認臺灣是獨立主權國家,其實就是抱持「臺灣地位未定」的立場,只不過以前華府會選擇刻意迴避這個議題。比如,2022年9月曾有記者追問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美國的一中政策是否意味着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結果發言人顧左右而言他,只是一再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對主權問題不持立場。前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也認爲AIT此番關於「臺灣地位未定」的表述符合美國長期政策,但是如此開誠佈公並不多見。

無論是爲了保持美國在臺海的迴旋空間,還是爲了和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峰會上討價還價,「臺灣地位未定」費盡了心機,卻是美國的一廂情願。在剛剛結束「九三閱兵」自信心爆棚的北京看來,臺灣的地位早在80年前就已塵埃落定,美國承不承認這個事實並不重要。倒是民進黨當局忙不迭地感謝美國實在是莫名其妙。試問如果臺灣地位未定,賴清德政府到底算啥碗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