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專欄》中美攻守易勢
中美關稅戰暫時停火,美國貨運數據公司Vizion14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預訂從大陸運往美國的貨櫃運輸預訂量,激增了近300%。圖爲山東青島港。(新華社)
中美新一輪關稅交鋒的進程和經貿會談的結果令人頗感意外。面對史無前例的關稅戰,中國大陸選擇奉陪到底,甚至無情戳穿了川普釋放的中美高層通話的假訊息。日內瓦會談後發佈的聯合聲明也顯示,趾高氣昂的美國不得不迴歸務實理性的軌道,取消大部分加徵關稅。北京強勢反制,迫使華府讓步,在臺灣輿論場上投下了震撼彈,連一些深綠網友也忍不住爲大陸的「硬氣」點贊。由此更能看出中美攻守之「勢」異也。
說到「勢」,這是一個極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概念,比如國人常言勢如破竹、勢不可擋、大勢所趨等。「勢」的思想深深嵌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尤其對戰略思維影響深遠。根據潘忠岐等大陸學者的解讀,「勢」被用來詮釋物或人因權力、地位、格局、發展趨向等因素而生髮出原本沒有或相對於他者更強的變革能力的特性。對「勢」的把握和運用被中國人視爲成就某種既定戰略目標的關鍵,遂有度勢、隨勢、謀勢等講法。
就權力之「勢」而言,中美之間的硬實力差距已大大縮小,某些方面中國已經反超。比如,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1990年只佔美國的6%,到2022年已經達到美國的70.5%。儘管近兩年來美國再次拉開與中國在經濟總量上的差距,並且炒作「中國經濟見頂論」,但中國經濟增速仍然超過美國,且14億人口之發展中大國的成長潛力巨大。更不用說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經濟早在2013年就已經超越美國。
再比如,儘管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堅信目前美軍仍有擊敗解放軍的能力,但他也承認未來就不好說了。畢竟中國軍工產能遙遙領先,海軍規模已是世界第一,第六代戰機等先進裝備的研發也走在了美國的前面。
就地位之「勢」而言,中國的國際聲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美國徒有超級大國的外殼,吸引力則每況愈下。近年來中國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爲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受到廣泛歡迎。北京不光動動嘴皮子,還拿出了真金白銀,包括爲同非洲攜手推進十大夥伴行動提供3600億元人民幣額度的資金支持、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等。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金垣洙日前表示,希望中國發揮更大的全球領導作用,爲提供必要的全球公共產品做出更大貢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不但拒絕承擔超級大國的責任,還試圖收割全世界。美國國內最新民調顯示,自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受歡迎程度急劇下降。相較美國,中國明顯更受國際社會的歡迎,且兩者差距正在逐漸拉大。
就格局之「勢」而言,大陸領導人胸懷天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努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造福世界。反觀美國領導人念茲在茲「美國優先」,導致美國作爲西方陣營共主的地位都快不保,可謂高下立判。就發展趨向之「勢」而言,大陸領導人研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的歷史進程,但連美國人自己都不看好「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能夠實現。
當然,中國要全面超越美國仍需時日,除了繼續苦練內功,還要堅持謀大勢、擔大義、行大道。但中美攻守之「勢」異也越來越成爲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共識。蔡英文在任時曾講過在中美攻防之際,臺灣應順勢操作。然而,事實證明,從蔡英文到賴清德,民進黨政府似乎都在逆勢而爲。再這樣誤判下去,民進黨恐怕真的要面對大勢已去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