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專欄》中國豈是「敵國」?
教育部9日宣佈,識讀中國教材預計9月開學後陸續上線。圖爲教育部長鄭英耀(左二)。(林縉明攝)
漢光軍演、關稅談判、大罷免…今年7月是新聞旺季,媒體忙得不亦樂乎,民衆更是目不暇接。此時,一則《識讀中國教材》9月上線的消息不太容易引人矚目。
然而,相較兩岸當前的劍拔弩張,賴政府借教材對臺灣學生「洗滌人心」,渲染「大陸威脅」甚至將中國「敵國化」的影響顯然更深遠。扭曲臺灣年輕人的「中國觀」,煽動兩岸敵視對抗固然符合民進黨和賴清德本人的政治利益,但絕對不利於臺灣的前途命運。
雖然教材的具體內容尚不得而知,當局也表態並不會強制教師使用,但從賴清德指示全面深化青年對中國的識讀教育,再到「識讀中國威脅、國家認同、媒體識讀」等撰寫方向,不難推測該教材來者不善。
首先,賴清德今年3月首次定性中國大陸爲「境外敵對勢力」,並一口氣提出17項應對大陸威脅的策略,實際上爲教材編撰定下了基調。其次,在此基礎上,所謂「識讀中國」當然不可能客觀理性介紹對岸,而是突出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威脅,從而強化臺灣人對臺灣的國家認同。也就是說,賴政府不僅要將大陸「外國化」(兩國論),還要將中國「敵國化」,難怪大陸官媒第一時間便定調該教材爲「臺獨」教材。
事實上,自賴清德上臺以來,民進黨政府已經多次在文教領域興風作浪。比如,當局不僅拒不修改中小學「臺獨課綱」,還要求軍校通識教育刪除「中國現代史」課程;在民族英雄鄭成功誕辰400週年之際,頻頻給其貼上「殖民者」標籤;高調紀念「臺南400年」,宣稱荷蘭統治讓臺灣「走向世界」;將「閩南語」更名爲「臺灣台語」,將「客家話」能力認證考試更改爲「臺灣客語」能力認證考試等。
如果說上述作爲還停留在「去中國化」階段,那麼「識讀中國威脅」教材的登堂入室則宣告賴政府正在將中國「敵國化」。這麼做不僅會進一步加劇臺灣人的認同混亂,而且會將臺灣置於更危險的境地。
首先,不管民進黨如何鼓吹「臺獨」,依舊無法改變《中華民國憲法》對主權和疆域的規定,也無法改變「中華民國」的國號。從憲法出發,中華民國就是中國,中國自然就不可能是外國,更不可能是敵國。更不用說無論就歷史、文化、民族還是律法而言,臺灣人本來就是中國人。這些基本事實不是賴清德扭曲的「團結十講」可以輕易篡改的。總之,中華民國視中國爲「敵國」,這完全就是個笑話。
其次,賴清德又是界定大陸爲「敵對勢力」,又是號召反共,但是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中共黨員如今已超過1億人,賴清德是要反對這1億人嗎?還是所謂中共體制甚至習近平個人?實際上,如果算上入黨申請人、入黨積極分子以及全體黨員的家屬,賴清德難道要與幾億人爲敵?更不用說中共早已成爲大陸國家體制的一部分,在大陸的語境中,反共其實就是反中,賴清德難道要與14億人爲敵?這樣做的後果,臺灣能承受嗎?
儘管兩岸鬥爭激烈,但大陸始終視兩岸爲一國,當臺灣人爲同胞,敵視的是「臺獨」分子尤其是極少數頑固分子。反觀賴政府不分青紅皁白將中國「敵國化」,只會在臺灣年輕人中種下仇恨的種子,進而切斷未來兩岸交流對話的可能性,將臺灣推向被武統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