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啓銘專欄》美國霸凌全球 臺灣豈容予取予求
川普政府執政之後,各項國際經貿政策、措施搞得全球政經陷於動盪不安。(美聯社)
面對川普政府對進口貨品擬實施「對等關稅」,並點名臺灣偷走美國晶片業務,將對晶片施加甚至達100%的關稅等措施,賴總統宣稱將推動「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國安高層表示政府對於半導體赴美沒有「紅線」,經濟部郭部長則說臺美互補會繼續溝通,暴露出我政府對於美國政府的霸凌拿不出具體因應對策,甚至可能放棄與國家及經濟安全有關的半導體產業。
川普政府執政之後,各項國際經貿政策、措施搞得全球政經陷於動盪不安。迄今與臺灣直接有關者主要有「對等關稅」和半導體兩項課題;半導體之下則又有對我方晶片加徵關稅、臺積電對美投資及臺積電搶救英特爾3項議題。
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具體內容爲何,外界尚不得而知,但是臺灣對美貿易順差肯定是其潛在針對的目標。2018年至去年,臺灣對美貨品貿易順差從64億美元快速增至649億美元,複合年平均成長率高達47%,如此「耀眼的表現」美國不盯上也難。筆者曾一再提醒政府,可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政府到現在仍拿不出明確因應方案。
因應美國的霸凌,首先,必須對當前美國政府的本質有所瞭解。美國曾是許多國際組織和協定的推動者,而今卻在「美國優先」的招牌之下,逐一毀約破壞,例如世貿組織貿易規則、《資訊科技協定》、《美墨加協定》、修正《晶片法案》補助等,甚至翻臉背叛盟友,美國已經是一個不講誠信、道義的國家。
美國半導體制造流失,產能僅剩全球12%,曾是美國「冠軍半導體公司」的英特爾目前陷於經營困境,皆是美國政府無能,未能創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環境,卻誣指臺灣偷了美國晶片的工作,散佈臺灣處於地緣政治風險的論調,顯示出美國政府勇於爲了一己私利極盡顛倒是非之能事。
迄今臺積電對美投資計劃已達650億美元,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單一外國投資案,將帶進最先進4、3、2奈米制程與龐大供應鏈體系,是美國振興半導體產業最主要推手,川普政府不知感恩,反而頻頻施加威脅,更暴露出其貪得無厭、求之不可得就用卑鄙手段施壓的霸權心態!
對付這樣的一個政府,臺灣手上並非完全沒有籌碼,不能被予取予求。政府必須與產業界合作共擬因應對策,要求與美國政府諮商,臺美之間簽署的貿易投資架構協定(TIFA)即是多年來雙方的諮商平臺;諮商之前,切忌遇美國就腿軟,籌碼盡棄,或將底牌亮光。
與美國協商之時,我政府應順勢向美方提出符合雙方利益的要求,例如要求籤署雙邊「投資保障協定」。我方於1952年與美國簽署「中美關於保障美國投資制度換文」,單向保障美國來臺投資,即屬一不對等協定;目前美國佔我對外總投資30~40%,是對外第一大投資國,現我政府響應美國要帶臺商前往投資,即應積極向美國提出此要求。
協商時,對於美政府所提出的承諾,包括臺積電等業者赴美投資,或臺積電搶救英特爾美政府承諾的補助等,爲了防止美國政府毀約,均須有「履約保證」。
去年臺灣IC出口中,美國僅佔4.5%,且半導體等零組件多半是加工組裝爲下游成品後才輸往美國,美國不僅難以針對晶片課稅,負擔關稅的多是美國客戶,影響美國AI等高科技競爭,我政府也應動員這些具影響力的美國大客戶遊說、施壓美國政府。
有關臺積電進一步在美國投資,以及最近謠傳美國政府要求臺積電搶救英特爾,我政府均應該從國安與經濟產業安全立場畫下「紅線」,並作爲臺積電後盾。臺積電是臺灣的上市公司,擁有龐大股民,政府也是最大股東,應該聯合所有國內、外股東對美國政府表達立場。
川普於本月重提臺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時說:「我們希望他們回到美國,如果不把生意拿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臺灣應用行動迴應:「美國不高興,臺灣更不爽。」
(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