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予取予求 先談判又怎樣

季青漫畫

美國總統川普一度宣佈對臺灣祭出高達百分之卅二的對等關稅,頓時讓臺灣產業界陷入極大的震撼與焦慮。總統賴清德提出了以「零關稅」爲起點的談判倡議,試圖化解危機,卻引發農民恐慌,憂心以目前賴政府對美方有求必應,很可能重蹈臺灣過去爲了與美國洽籤自由貿易協定(FTA),主動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讓國人承受健康風險和削弱國產豬肉競爭力,臺美FTA仍始終未得的覆轍。

當前川普給予九十天的對等關稅暫緩期,賴總統宣稱臺灣是全世界最早提出因應對策的國家,且已列入美國對等關稅第一波談判名單,對談判信心滿滿;然而民衆在乎的是臺灣究竟有何籌碼,能夠透過談判,既滿足美方要求又能保護弱勢的農漁業和傳統產業,讓他們能安穩過日子。

作爲長期關心本土農漁業的研究者,謹提出看法:

一,美國長年的貿易逆差,是促使川普祭出對等關稅的關鍵因素之一,問題是臺灣總體對美貿易雖然呈現順差,但是對美農產貿易卻是逆差(二十五億美元),加以臺灣農產品出口佔比不高,對美國當地產業及消費力影響有限,因此對等關稅不應該涵蓋農產品。

二,兩岸關係交惡,驗證過度依賴大陸單一市場確實存在高度風險;同樣的,對等關稅也指明依賴美國市場,亦會受制於美國的經貿政策。既然分散貿易對象確實有助於減輕風險,美國和日本市場亦不該例外,才能維護臺灣農業穩定發展。

三,美方認定之非關稅貿易障礙,包括:稻米關稅配額、基改農產進口標示、原產地標示等,尚有許多爭議,不應照單全收;例如目前我國稻米進口系採WTO關稅配額措施,美國已是臺灣最主要進口國,且美國米價優勢明顯,零關稅將導致臺灣稻米產業全面崩解,希望農業部長能信守絕對不會降美國稻米關稅的承諾;至於豬肉產地標示亦有其必要性,原因在於國人飲食以豬肉爲主,且外國人甚少食用豬的內臟,豬腳,豬頭皮等部位,故含萊克多巴胺豬肉對我國人民健康的風險明顯高於美國,爲了維護民衆的食用安全和選擇權,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考量,但應提出科學證據才能站得住腳。

四,高科技產業大多是跨國企業,資本雄厚,應變能力強,對關稅海嘯衝擊承受力大;反觀農業和傳統制造業,受到關稅海嘯衝擊大,尤其美國農產品進口若採取零關稅,以其擁有規模經濟以及低成本優勢,將會給本土農漁業帶來致命的傷害,何況其他國家也會要求比照辦理,衝擊更大。

五,臺灣水產品輸美包括;臺灣鯛,鱸魚,魷魚、鬼頭刀等,重要性和獲利能力不同,對關稅調漲承受力自然不同,政府應經過審慎評估未來性、競爭力、風險等,並提出適當的關稅和應變對策,不能一刀切,以免自斷生路。

六,爲應對高關稅障礙和競爭對手低成本壓力,透過科技研發創新帶動臺灣農業全面升級,勢在必行。

川普宣佈暫緩實施對等關稅,雖然給臺灣短暫喘息的機會,卻也提醒我們國際局勢正產生鉅變,想要過上安穩的日子,對等關稅談判結果至關重要,民衆應共同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