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啓銘專欄》脫中入美 臺灣經濟絕路一條
「脫中入美」持續推升對美貿易順差,對臺灣出口造成的風險之一,就是在美國致力消除貿易逆差的目標下,遭到高關稅的制裁。(圖/本報資料照)
邁入7月,對美貿易主要國家紛紛坐立難安,等着川普政府公佈新的對等關稅。7月7日美國公佈首批14國關稅,稅率介於25~40%,與4月2日公佈的初始對等關稅稅率相差不多。由於這14國屬於談判較無進展或無法再談下去的國家,因此美國同時宣佈實施日期從7月9日延至8月1日;換言之,給了這些國家3個星期的緩衝時間,以加緊與美國協商取得結果,這應是美國的談判戰術。
到了9日,川普政府公佈第2批8個國家新的關稅稅率,臺灣均不在該2批名單中。賴總統於7日與在美國的經貿談判團隊進行視訊通話,強調要爲國家爭取合理的關稅。但是相較他國稅率,盤點臺灣所付出的代價,包括臺積電加碼投資美國1千億美元帶動龐大配套產業前往投資、新臺幣升值等,新的關稅稅率是否合理,必須等到協商結果出來後纔能有明確的估算。
部分人士的推測是:臺美談判結果並不好,賴政府怕衝擊正如火如荼展開的罷免行動,因此要等到大罷免投票結束後纔會公佈結果。
要讓國人有一個能接受的關稅稅率其實面臨相當大的挑戰,主要是今年4月2日美國公佈的臺灣對等關稅就高達32%,而此恰好證明了今年4月9日民進黨中常會傳出的「脫中入北」的戰略主張是陷臺灣經濟走上絕路 。
美中經濟摩擦是於2018年開始加劇。由於美國對大陸進口貨品課徵高懲罰性關稅,許多資訊科技業者將在大陸的產能搬回臺灣,直接出口到美國,完全符合「脫中入美」的行動。但是由於對美出口暢旺、貿易順差快速攀升,造成今日被川普政府課徵超高關稅的後果。
依據美國的公式,2018年美國對臺灣的對等關稅僅17%;由於「脫中入美」,臺灣對美貿易順差從64億美元暴增至649億美元,2024年該稅率驟升至32%,遠高於韓國的26%、日本的24%。
今年上半年臺灣進一步「脫中入美」,對美國出口成長率高達51.4%,佔臺灣出口27.9%,對美貨品貿易順差來到552億美元,成長率達113%,已超越大陸加香港的360億美元,佔臺灣總順差557億美元的99%。換言之,「脫中入美」持續推升對美貿易順差,對臺灣出口造成的風險之一,就是在美國致力消除貿易逆差的目標下,遭到高關稅的制裁。
風險之二是順差帶來新臺幣的升值,此惡夢曾在1980年代下半因對美貿易順差持續攀升發生過。而今新臺幣對美元升值又蠢蠢欲動,今年4月底至5月5日新臺幣對美元大幅升值約6.2%;而從去年底到今年6月27日,新臺幣對美元就升值了約12.3%。
出口之外,投資「脫中入美」則是在掏空臺灣產業。能夠投資美國的企業通常是具一定的規模,無法前往美國投資的中小企業只有關門一途。而由於美國的高關稅,一方面前往投資的企業要將供應鏈等配套企業帶走,同時對美投資未能產生帶動出口的效應,造成臺灣產業空洞化。
有些人士說,「脫中入北」除了美國之外,所謂的「北」還包括日本、歐洲等國,其實是在拿日、歐來模糊「入美」的焦點。日本是臺灣逆差最主要來源,去年臺日貨品貿易逆差達206億美元;今年上半逆差122億美元,成長28%。兩國之間產業結構存在高度差異,要「入日」談何容易!
至於歐盟,27個國家形成了一個大型經濟體,區域外進口只佔總進口的37%,區域外出口亦僅佔總出口40%,顯示出歐盟在經貿上有其特有的區域性。臺灣與歐盟沒有自由貿易協定、缺乏地理優勢等,所謂「入歐」莫不是在癡人說夢話。
兩岸之間,臺灣的貿易順差最高曾達近1005億美元,大陸佔臺灣出口比重最高達43.9%,是長期帶動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脫中入美」一方面正丟棄大陸龐大的市場商機,另方面對美則遭遇高關稅與新臺幣升值雙面夾殺、產業出走的反噬,臺灣兩頭皆空,經濟豈非走上絕路之途!
(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