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廠明天除役 彭啓明:不用擔心空氣品質變糟

▲環境部新空品白皮書出爐,彭啓明指出,核三廠明天除役,也不會讓空氣品質變糟。(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環境部今天發表《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訂定2030年PM2.5年平均值降至每立方米10微克以下,2035年降到8微克。面對核3廠2號機明(17日)正式除役,外界擔憂空品變糟。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淨零目標過去雖未把核能考慮進去,但目前看來,對空品影響微乎其微,不用擔心明起沒有核能之後,臺灣空氣品質會變得很糟。

根據環境部統計,過去至今實施多項空污管制計劃,PM2.5平均濃度從105年20.0µg/m³(每立方米20微克),113年降至12.8µg/m³,改善率36%。爲了讓空品改善往更好方向推進,環境部歷經6個月「許願池、公民咖啡館、專家平臺、科技論壇」等四部曲活動,今天由環境部長彭啓明宣佈《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正式發表。

彭啓明指出,6個月廣納約570則來自全民與專家的建言,民衆最關心前3大污染源爲交通源、工業源(異味與偷排)、民生逸散源(露天燃燒等),和民衆相關佔比約5成,代表每一個人是空污的受害者,也是貢獻者。最後聚焦各界建言形塑42項關鍵議題,盤點出62項未來具體工作,並以「健康永續」爲願景,產出這個白皮書。

彭啓明進一步表示,民衆最關心的不只是監測數字上的改善,更在乎生活周遭是否真的「有感」,這次白皮書就是以這樣角度出發,和過往最大不同是由下而上,「以科學爲本、民意爲依歸」,廣納全民與專家的建言,透過行動方案面對空氣污染引領檯灣空品進入全新里程碑,打造貼近人民的空品政策願景。

負責這次白皮書的環境部大氣司長黃偉鳴指出,在政策工具上,白皮書將導入人工智慧管理、大數據分析及科技監測等技術手段,精進不法查緝與污染改善,例如利用AI大數據分析與掌握未知污染源,同時環境部也設立「空氣品質監測與預報中心」,透過推動多元資訊平臺、環境互動資訊等機制,拉近民衆與空品的距離,同時培育下一代空污防制人才,強化人力資本永續性。

黃偉鳴強調,改善校園周邊環境也是這次白皮書重點,減少外部環境影響學校室內空品,未來將強化兒少校園防護,從戶外到室內建構完整體制,推動鄰近校園工廠推動減碳工作,室內要布建相關量測儀器,包括精進AQI(空品指標)小時防護預警,還有校園多重防護措施,提高師生對空品的意識,也希望藉此減少外部環境影響。

此外,面對核3廠2號機明天正式除役,外界擔憂空氣品質是否因此變糟,彭啓明表示,雖然過去淨零目標並沒有把核能考慮進去,但目前估算出來,影響的量並沒有很多,所以明天起臺灣沒有核能發電,「不用擔心空氣品質會變得很糟」,對臺灣空品影響微乎其微。但環境部還是會密切注意,尤其當空污事件發生時,減少火力發電是必要的,未來會注意相關的大氣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