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517停機!臺灣進入「非核家園」 日韓卻走向不同道路

▲ 福島核電廠事故以發生逾10年。(圖/路透社)

記者林緯平/臺北報導

2011年3月日本東北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福島核電廠重挫。災後,日本當局下令國內54座核反應爐全部關閉,核能發電量從2010年288,230GWh(百萬度),驟降到2012年15,939GWh,並大量進口天然氣、燃煤,同時增加再生能源發電。不過,2022年因能源危機與減碳壓力,促使日本「重啓核電」,計劃2040年佔比20%,顯示在能源安全與永續的兩難抉擇。

然而,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停機,臺灣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這是否會導致我國進入缺電危機?能源署統計,目前核電僅佔臺灣發電量3%。經濟部表示,今年陸續有多座大型燃氣機組將啓用,總裝置容量達4.813GW,加上再生能源,可確保未來供電無虞。

但專家認爲核電退場,大幅增加再生能源、天然氣來發電,不僅會導致供電系統不穩定,也讓發電成本增加。前環保署副署長、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指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七項目標的核心精神,強調能源政策應確保所有人都能負擔、可靠且現代化的能源,因此怎麼穩定電價也是當局政府需要考量的。

對於臺灣將正式廢核,鄰近的韓國與日本卻走向不同的道路...

日韓核電政策轉向:從去核到擁核

2011年福島核災後,日本關閉所有核反應爐,卻選擇重啓,原因在於科技產業電力需求激增與《巴黎協定》減碳承諾,短期內再生能源難以取代核電的穩定低碳優勢。2024年10月,女川核電廠2號機重啓,成爲東日本首座復運核電廠,但民衆對核安疑慮未消,福島陰影猶存。

政府需投入巨資強化安全與核廢料處理,贏得信任成爲挑戰。同時,日本推廣離岸風電卻面臨高成本與投資難題,天然氣幾乎全靠進口,易受地緣政治影響,能源穩定性備受考驗。

韓國則經歷劇烈政策轉變。2017年文在寅政府受福島核災影響推行廢核,取消新建核電廠、現有核電廠不延役。但尹錫悅繼任總統後,大刀闊斧振興核能產業,扭轉前朝政策,計劃2030年核電佔比提至30%以上,重啓新韓蔚核電廠的新韓蔚3、4號機建設工作。

此外,韓國的核能技術也「輸出歐洲」,國營的韓國水力與核電公司(KHNP)擊敗法國電力公司(EDF),獲得捷克共和國高達173億美元的核子反應爐合約,是韓國自2009年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核電廠合約後,第2份核電出口合約。

臺灣應審慎評估核電、再生能源與天燃氣的角色。未來,強化電網韌性、加速儲能技術發展,並在安全與永續間尋求平衡,將是確保穩定供電與減碳目標的關鍵。唯有務實的政策與社會共識,才能讓非核家園成爲永續未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