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安全、拒絕延役 「非核家園」是臺灣的未來路

▲核三廠。(圖/臺電提供)

●潘威佑/臺社團法人臺灣教師聯盟理事長、社團法人臺灣環保聯盟評議委員

2025年5月17日,臺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象徵着我們用行動表達對核能風險的拒絕與對未來環境永續的承諾。然而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卻在此時呼籲延役核三廠二號機,主張延長核能使用能夠避免電價上漲、確保供電穩定,這樣的說法忽略了臺灣民衆長年以來對核能風險的高度警覺,也忽視了核電所帶來的安全隱憂。

核電延役只是延後問題、製造風險 不是解方

核能問題不是隻看眼前成本,而是要對全民的生命安全負責,歷史不遠,我們都記得福島核災如何在一夕之間讓整座城市消失、無數家庭流離失所,我們不能用延役的方式,將這樣的風險再次帶回臺灣。

有人說核電便宜穩定,但事實是核電從建造、維修、到廢料處理,都是高風險又高成本的工程。更重要的是,當核電廠超過設計年限還硬要延役,其設備老化、材料疲乏、維護困難,風險就會幾何級數地增加。

核三廠位於活斷層地帶,一旦發生重大天災或人爲疏失,後果不堪設想。臺灣是一個地震帶島嶼,環境條件本來就不適合發展核能,延役不僅違反國際核能安全原則,更可能對周遭居民構成威脅。

我們支持的是多元安全的綠色能源轉型,而不是繼續把不定時炸彈綁在島嶼的邊角。

國民黨團主張廢核會讓空氣變差、電變貴,這是將能源轉型的挑戰完全歸咎於非核政策,是一種模糊焦點的說法,事實上空氣品質惡化的主因長期來自化石燃料過度使用,而非單一電廠的關閉。

能源轉型需要過程,也需要更前瞻的佈局,政府已逐步投入太陽能、風電、儲能系統等建設,就是要替代過去仰賴核電與燃煤的模式。

面對能源轉型初期的調整壓力,應加快再生能源發展與用電管理,而不是退回老舊高風險的核能技術。放棄核能,不代表我們就要忍受高電價與污染,而是要選擇更積極、更創新的解決方式。

非核家園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經過社會深思熟慮的政策方向。我們支持非核,不只是爲了避免災害,更是爲了讓臺灣逐步邁向能源自主,擺脫對進口燃料與危險能源的依賴。

核廢料至今無解,是世代遺留下的沉重包袱,而臺灣狹小的國土與高密度的居住型態,更加不適合繼續發展核能。延役只是延後問題、製造風險,不是解方。

我們呼籲社會各界理性看待能源議題,理解非核政策背後的安全考量與價值選擇。這是一條不容易的路,但它是爲了讓我們的子孫能活在沒有核災風險、空氣清新、能源自主的臺灣。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人民作主志工團2昔日召開「堅持非核家園,反對核電復活」記者會。(圖/記者陶本和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