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臺灣只得告別 「非核」家園?
▲今年五月十七日後沒了核電,幾次停電媒體都用力報導,因爲這是第一次沒有核電的夏天。(圖/資料照)
●賀陳旦/前交通部長
今年五月十七日後沒了核電,幾次停電媒體都用力報導,因爲這是第一次沒有核電的夏天。長抱非核家園夢想的朋友面對「第一次」,想必帶着幾分驕傲。但有沒有七上八下呢?會不會擔心反核的主張太夢想了點呢?一個半月來,大小十次停電似乎有點麻木了。可眼看酷暑正艾,缺電威脅並沒有消除,太夢想的猶豫會不會涌上心頭?從反核到延役
反核源自懼核,二戰末兩顆原子彈的威力駭人,尤其幅射線無從抵擋、無從治療、超乎人力的無助感,造成強大的恐懼感。冷戰後大國的核彈願意逐漸減少,顯然來自普世拒核的壓力。即使是和平用途核能發電,也脫不開源自恐懼的抗爭。
臺灣的反核在2014停建核四廠達到高峰,進而在2016年大選後把「非核家園」列爲十年施政目標。要把核能完全排除在我們生活以外。
然而,在風力和陽光新能源拓展緩慢,以及中國升高臺海威脅,雙重危機下,立法院通過核電廠可以復啓延役的法律,爲九年前「非核」政策開了一扇窗子。才歡慶過夢想的臺灣,願不願意從這扇窗子細看更多現實呢? 「萬一」放大了負面情緒。
首先要克服恐懼感!恐懼是心理狀態,不見得有清楚的來由和排除方法。一旦共同恐懼成爲恐慌,那就更難用事實或科學數據來消除。(明明小客車車禍死亡數高過火車,我們還是被鐵路事故嚇到,還是要交通部長下臺。)
對核電的恐懼在幅射線,在於三個「萬一」:電廠故障的外泄、核廢無處安全儲存、核電廠易招敵襲。
這些恐懼是假設核電岀事了,我們用萬一來放大出事的後果。整個社會ㄧ直用負面描述核電,忽略70年來絕大多數核電廠對人類的貢獻。過度強調負面思考,是不健康的;停留在負面情緒,會排斥演變和機會。
▼對核電的恐懼在幅射線,在於三個「萬一」:電廠故障的外泄、核廢無處安全儲存、核電廠易招敵襲。(圖/臺電提供)
新冠疫情 給我們的教訓
我們先看看非核主張9年以來,世界有什麼新變化?
最大的衝擊當然是,五年來害死全球660萬人的疫情COVID-19 。剛開始在中國傳染,無藥可治,甚至不知道如何傳染下,各國不約而同都採取禁制策略,希望用公權力堵住散播途徑。以致國內外跨域行動全面叫停,生活生計活動也禁止,地球像要停止轉動。
隨後疫苗出現,又爲施打順序造成社會猜忌,爲開放交流引發暴亂,甚至引起全球貧富國間人權控訴。最後,各國認清防堵無效,改採自保下的開放交流,鼓勵免疫人口正常生活,逐漸稀釋染疫濃度,才終於控制住前所未見的大流行病的傳染力和致死率。
COVID-19 給我們的教訓是「面對恐懼不能靠封鎖降低破壞,克服恐懼纔有機會共榮」。面對恐核的策略途徑
回到恐核,我們要怎麼從非核轉換成面對核能呢?
當然要先從科學數據重建核能的正面貢獻,再針對恐懼感ㄧㄧ訂定化解行動。於是,ㄧ要先確保核電既有作業是安全的。把核電廠復啓檢測和零件結合爲緊急採購標,納入刻正與美國商貿談判的項目,縮短複檢時程,讓核能儘早回注臺電,穩定國家基載供電。
面對恐懼,二要分散核電出事風險。臺電的任務是供應民生用電,對產業需電大戶如六輕、臺積電,應該責求他們自己發電,例如設置新式小核電廠(SMR)。經由使用者付費,減少風險提升韌性供電。同時又減少燃煤時數,徹底改善中南部空污。
上述都是更控管的核電策略,更多元的迴應「萬一」,更謹慎的面對恐懼。克服了恐懼,核能不單會提高國家安全供電,還加速減碳,讓臺灣趕上國際標準,排除商貿危機。
有緊迫的現實,有可行的克服途徑,恐核的朋友們「我們要不要調整9年前除核的能源政策?」國安危機ㄧ 中國軍演
9年來對臺灣,另有更致命的衝擊:中國軍演。
2016年共機開始突破海峽中線,屢屢繞臺飛行,進而在3年前裴洛西議長來訪時,用大規模軍演限制臺海航行。迄今3次軍演,規模次次加大外,又加入海警聯合演習,模擬封鎖我國港口,侵臺威脅提升到最高。
面對這樣進逼的敵意,封港會阻斷臺灣天然氣運補。佔比50%的能源儲存量不到12天,只能在鄰敵的善意下延續。切斷我們生命線不過一念之間,這是何等緊急的國安危機!
我們要再問「能源政策還是依然照舊嗎?」真的可以平安的無核走下去嗎?國安危機二 吃電大廠
最後,9年來第三件,臺灣獨有的,衝擊是:堅守護國神山產業。
中美貿易戰擡高臺灣半導體的戰略地位,黃仁勳旋風炒熱各國AI產業,爲了維繫臺灣在全球晶圓產業地位,鞏固特有國安防線,政府歡迎一座座護國神山,代價是:供應超額電力。(2024和2023相比,全球AI晶片需電成長3.5倍。臺積電到2030將用掉臺電23.7%電量。)
這樣多超級需電工廠來臺設廠,臺電原訂的供電規模和能源結構怎麼可能應付?更何況我們在非核家園依賴甚重的風力和陽光發電,都是拼國土面積,還要拼與其他使用者共榮,結果就是進度緩慢,完全不能應付上述飢渴的吃電怪獸。
我們要三問「臺灣的能源政策真的還照舊嗎?」夢裡無核 家園靠核
2016年政黨三度輪替,訂下「2025非核家園」崇高理想目標。但全球商貿扣緊碳排進度;隨後臺海危機升高,天然氣運補成爲國家能源罩門,種種環境壓力下我們非調整能源結構不可。
5年前疫情教會我們不要被恐懼嚇退,這兩年AI設廠衝出超高供電需求,讓我們意識到必須面對恐懼,接納核電。迫於臺灣特殊國情,「非核」家園必須改變。不是夢想破滅,是面對國家主客觀環境現實,在國家安全面前重作「複覈」理性選擇。家園,永續和樂發展的家園,依然是我們的目的。
▼2016年政黨三度輪替,訂下「2025非核家園」崇高理想目標。但種種環境壓力下我們非調整能源結構不可。(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