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時代啓幕 山西探索品質住宅新樣本

近年來,消費者對住宅產品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對居住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2025年上半年,“好房子”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行業從“量”到“質”的深刻轉型也迎來了一個里程碑。2025年5月1日,被業界稱爲“好房子”國家標準的《住宅項目規範》正式施行。這部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規範,標誌着中國住宅建設從“有無”邁向“好壞”的關鍵轉折。

與此同時,新規落地不到3個月,房企戰略轉型與產品升級的浪潮已洶涌而至,各大房企敏銳把握政策風向,將“好房子”國標視爲產品力競爭的核心戰場,紛紛升級戰略佈局。山西在“好房子”方面有哪些實踐和探索?太原樓市有哪些滿足新標準的產品?山西晚報·山河+記者進行了調查瞭解。

新標準確立底線 地方探索“好房子”創新路徑

2025年7月17日,住建部黨組會議首次提出統籌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的“四好”建設,將“好房子”置於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位置。僅僅3天后,首批“好房子”建設經驗清單公佈,這距離被業界稱爲“好房子”國家標準的《住宅項目規範》的正式實施不到3個月。

“《住宅項目規範》作爲國家強制性標準,爲‘好房子’樹立了清晰的底線和標杆。”我省知名建築設計師表示,按照該標準的要求,新建住宅在多個方面都有了全新底線,例如新規要求新建住宅層高不低於3米,4層及以上必須設置電梯,12層以上需配兩部電梯,臥室、起居室樓板的撞擊聲隔聲性能指標不應大於65分貝等。

但新規只是“好房子”的最低標準,在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首批公佈的“好房子”經驗清單中,地方創新政策尤爲亮眼。例如在強化科技賦能方面,廣東省、江西省、河南省圍繞“好房子”建設開展科技攻關;在加強技術支撐方面,湖北省制定涵蓋住房全生命期的技術標準,北京市以保證住房質量品質爲目標提出關鍵性能管控標準,江蘇省針對新建住房品質提升和改善發佈技術導則;在健全產業體系方面,廣東省廣州市推動“好房子”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聯合科研、設計、施工、開發、裝修、裝備、金融、智能家居、信息化、構件生產、綠色建材等房屋全生命期產業鏈企業,推動成立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築協會……

在本次公佈的經驗清單中,山西在兩方面上榜。一是加強了部門統籌,協同推進“好房子”建設,早在去年11月,山西省就印發了《關於統籌支持縣(市、區)打造高品質人居穩續推動城鎮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推動“好房子”建設的重點工作和責任部門;二是在提升物業服務水平,應用數智手段強化物業服務管理,今年2月,山西省住建廳正式上線運行山西省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暨全省物業投訴轉辦系統。這標誌着我省物業管理行業邁入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新階段。

山西推進“好房子”試點 融合地方基因與居民需求

“國家提出的關於‘好房子’的一系列要求,核心作用是兜住底線,從公佈的經驗清單來看,各地會根據自身情況進一步補足短板。”業內人士介紹,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地理、經濟、文化差異顯著,“好房子”的更高追求需要因地制宜。

今年2月,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12部門聯合印發的《山西省推進“好房子”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好房子”設計時,應尊重本地特有的自然環境、氣候特點、歷史文化、建築風貌、交通區位等“基因”。“何謂好房子?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的眼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業內人士表示,是不是“好房子”,不能僅以面積、價位作爲評判標準,不同面積、不同價位都有不同的好房子。大房子要功能全面、沒有空間浪費,小房子要設計合理、“五臟俱全”。

“‘好房子’的設計,要將政策要求與地域特色、民生痛點深度融合。”業內人士介紹,以不久前山西省啓動的2025年“好房子”設計競賽爲例,首先是政策兜底,所有方案需滿足新版《住宅項目規範》的層高、隔聲、電梯配置等底線要求;其次要結合地方特色,依據山西省《“好房子”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設計需結合山西氣候、文化、地形等地方“基因”;最後大衆評審“雙向校準”,邀請房地產經紀公司、物業企業、市民代表三類人羣組成大衆評審團,從需求端探索符合山西特色的“好房子”。

記者瞭解到,在大衆評審環節,得票較多的作品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包含架空廊道、下沉庭院的設計,不僅活躍小區的空間層次、滿足人們的豐富社區生活的要求,又能有效避免公共區域噪音對住宅的干擾。另一類是立體綠化設計,即人們常說的“第四代住宅”,這在南方地區已經興起,參賽作品針對太原有氣候特點,對第四代住宅有新的設計思考,比如耐旱植物的選擇、防風保溫措施、太原文化特色等。大賽構建了“政策制定—需求調研—設計落地—標準固化”的完整鏈條,在調研受衆需求的同時,讓從業者進一步理解政策導向,並落地到具體的實踐當中,爲山西省地方標準“好房子技術標準”的儘快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房企升級戰略佈局 太原涌現迭代新產品

面對接連落地的新規,房企戰略轉型與產品升級的浪潮洶涌而至,各大房企敏銳把握政策風向,將“好房子”國標視爲產品力競爭的核心戰場,紛紛升級戰略佈局。

根據克爾瑞研究中心發佈的《2025上半年十大品質作品產品趨勢解析》,伴隨各地“好房子”的落地,新一代“高品質”住宅逐漸成爲新增供應的主力,滿足日益增加的改善需求,品質作品各維度的產品品質均表現出進一步提升的趨勢,在空間收納、工藝細節、公區景觀、社區配套等方面都有明顯進步。例如在室內收納方面,設計呈現更精細化、人性化的趨勢,在玄關、廚房、臥室、衛生間等功能性場景中,科學高效利用空間、整合優化收納設計、最大化提升收納容量,更好地滿足用戶實際需求、提升居住品質;在室內精裝的選材與細節打磨上更精益求精,通過精良適用的選材及工藝,追求和諧的視覺效果,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公區景觀方面,多個項目通過下沉式庭院,打造高差和退臺效果,並以植被綠化與底層水景相結合,豐富園林造景的層次感、實現景觀立體化,極大地提升社區公區景觀的觀賞性和場景體驗;會所及社區配套更注重家庭親子需求,選擇圖書館、室內兒童樂園、室內籃球場等設施,關注業主及學齡兒童需求,構建伴學成長型特色社區等。

“從太原樓市近幾個月的變化來看,開發商如果不做高品質住宅,市場很難接受。”省內知名經紀機構相關負責人道出了行業變革的緊迫性。在太原樓市,主流房企正將樓市新趨勢融入本地化實踐。不久前,城南兩項目先後以“零公攤”“低公攤”出圈太原樓市,從各種自媒體發佈的信息來看,“119平方米得房率97%、129平方米得房率100%”等廣告宣傳語直擊購房者心扉。進入7月,萬柏林區大衆機械廠地塊項目案名正式公佈,作爲知名央企在太原推出的首個全新產品線項目,不僅層高三米,得房率90%以上等都是標配,還宣稱打造全齡友好社區,重視家庭陪伴、親子成長和活力生活。此外,作爲近年來土拍市場的主力,地方城投在項目更新上不遺餘力,7月18日,山西知名房企成功競得太原市龍城南街SWP-2513號優質地塊,據瞭解,該項目執行太原市房地產新政及住宅規範要求,將實現近100%得房率,深入踐行《山西省推進“好房子”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好房子”的設計理念。

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流出的信息來看,房企的戰略升級,圍繞健康、智慧、綠色、服務四大維度,構建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是產品迭代,更是發展模式的深度轉型。

“好房子”需均衡發展 迴歸本質以用戶爲核心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知道。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人民羣衆想要的房子纔是真正的好房子。這一說法闡釋了“好房子”的真諦,成爲刺破當下房地產市場中諸多“好房子”營銷泡沫的利器。

“‘好房子’已成爲衆多房企宣傳冊上的高頻熱詞。然而,喧囂背後,不少項目僅僅是將某些技術指標或流行概念進行包裝作爲營銷噱頭,卻忽視了‘好房子’的本質。”業內人士介紹,以近年來越來越常見的“五恆系統”爲例,這是一個集成恆溫、恆溼、恆氧、恆潔、恆靜五大功能的智能室內環境控制系統,通過多系統協同實現健康舒適的家居環境,被不少開發商標榜爲“科技住宅的典範”。但從太原市場的產品來看,很多擁有“五恆系統”的項目,僅僅在單一角度追求室內環境“五恆”,與“好房子”四維多重標準考量仍有差距。

“均衡發展是‘好房子’建設的重要特徵之一,綠色低碳與健康舒適,這對看似存在矛盾、實則必須協同向上的兩個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關乎建築的可持續性、運行的經濟性及對環境的責任,不能爲了單純滿足居住者的核心體驗而被犧牲。”業內人士認爲,追求室內環境“五恆”時,若單純依賴高能耗的機械設備驅動,雖然短期內提升了舒適度,卻違背了綠色低碳的初衷,同時增加了居住者的長期成本負擔。

目前,更高標準的“五恆系統”已經在太原市面上推出,運用被動優先、主動優化的策略,在規劃設計之初,就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通過最優朝向、高保溫隔熱的外圍結構、精妙的自然通風設計等“被動式技術”,在源頭減少建築對能源的依賴。在此基礎上,輔以高效節能的地源熱泵系統、新風系統等“主動式設備”,營造穩定的室內環境,並利用智能控制系統實現精準調節和能源管理。這種設計,正是“好房子”均衡設計的生動實踐。

“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等多個方面均要滿足,在這一基礎上,不同的‘好房子’有不同的側重點。”業內人士表示,“好房子”的未來圖景,絕非冰冷的技術參數堆砌、單一指標的極致化競賽,也不應是開發商自說自話的營銷噱頭。它是以《住宅項目規範》爲安全底線,以均衡發展爲核心理念,最終迴歸到使用者體驗這一根本落腳點的系統工程。目前來看,山西在“好房子”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從政策統籌的頂層設計,到設計競賽中大衆評審的“雙向校準”,再到智慧物業平臺的便民實踐,都在努力踐行這一理念。未來,“好房子”建設需要多行業跨界協同、共同發力,建築師要從百姓的居住體驗出發,設計好戶型、好環境;企業要從百姓的切實需求出發,研發好產品、好工藝,共同建設讓百姓住得更健康、更舒心的好房子。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