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新興毒品氾濫 僅列管遠遠不夠(陳擷安)

雲林縣警局查扣俗稱「喪屍煙彈」的依託咪酯煙油2519.8公克,市值達4800萬元,可供2萬5000人施用。(張朝欣攝)

近年來,新興毒品以驚人速度變化,「喪屍煙彈」依託咪酯(Etomidate)與其化學改構衍生物「正丙帕酯」(Propoxate)便是最明顯的例子。這些物質雖在化學結構上僅有微小差異,卻能產生同樣強烈的致幻與中樞抑制作用,讓使用者出現昏迷、失控、攻擊性增強等危險行爲。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已將正丙帕酯列入管制藥品,顯示政府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然而,若僅以「列管」爲手段,仍屬被動反應。從公共衛生的角度觀察,新興毒品的危機並非單一法律問題,而是一場影響身心健康、社會安全與代際教育的「慢性流行病」,必須以「健康治理」思維全面應對。

傳統毒品防制多以刑事手段爲主,但在新興毒品世代,這樣的策略效果有限。新型化學物質的變異速度遠超法律更新速度,若僅依賴查緝與懲罰,政府永遠處於落後一步的狀態。應從「預防疾病」的邏輯出發,將毒品濫用視爲社會心理與環境因素交織的結果。許多濫用者並非出於犯罪意圖,而是因焦慮、壓力、孤獨或求助無門而尋求化學慰藉。因此,防毒政策的第一步應回到「健康促進」,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校園輔導與家庭支持系統,讓高風險族羣能在問題形成前獲得協助。換言之,防毒不該只是在毒品出現後「抓人」,而應在毒品出現前「救人」。

要真正讓毒品防制走向健康治理,必須建立一個能早期預警的新興毒品監測體系。現今多數毒品個案,往往在出現中毒或死亡事件後,才引發媒體與政府注意。若能結合醫院急診通報、衛生局檢驗數據、警方查獲資料,建立「毒品健康監測系統」(Drug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即可提早發現新物質流行趨勢,預測風險並啓動應對措施。此外,衛福部可與教育部合作,將相關資訊納入校園衛教教材,結合社羣媒體與地方衛生單位進行健康宣導。如此一來,防制體系可從「被動列管」轉向「主動偵測」,以科學資料支撐公共決策,讓防毒工作更具前瞻性與效率。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興毒品,若只倚賴刑法與列管,終將陷入「毒品變快、政策變慢」的惡性循環。公共衛生的核心精神,在於以整體社會的健康爲目標,透過教育、監測與心理支持降低風險。新興毒品的防制,應是跨部會、跨世代的健康工程:衛福部主導醫療監測、教育部推動防毒課程、地方政府結合社區輔導,形成「健康防毒網絡」。唯有當社會將毒品問題視爲健康議題,而非單純的犯罪問題,才能真正從源頭減少濫用,強化全民對新興毒品的「免疫力」。這不只是防毒,也是建立一個具備心理韌性與健康意識的未來社會。

(作者爲科技集團法務)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