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內閣改組展新局切勿自我設限

倘若8月底的改組未能正視現有問題逐一檢討,只想更換少數人對外界交代,恐更重創人民對賴總統信任度,不僅明年期中選舉難過,賴總統2028年連任之路,勢將更崎嶇難行。圖/本報資料照片

卓揆12日首度表態「必要時,會對重要人事做應有處理」,預告將啓動新一波內閣改組。事實上,定位爲「行動創新AI內閣」的卓內閣,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一年多來磨合卡卡,整部機器運作不暢順,對外溝通協調不足,不接地氣,確定已到非改不可地步。

賴政府上任一年多來,歷經726大罷免失利、對美關稅談判不如預期、南部豪雨致災救災不力等,引發一連串民怨,施政不滿意度賴卓雙雙逾5成,就連賴清總本命區的臺南,對賴政府不滿意也大於滿意。這些點點滴滴,聚沙成塔,不僅已反映在726大罷免,倘若再不痛定思痛,檢討民意反撲真正原因,明年百里侯期中選舉,更是岌岌可危。

最近市場上出現二項民調,所呈現數字,凸顯不少民衆對賴卓施政滿意度愈來愈低,儘管現還有3成或2成多空間,但823第二波大罷免投票後,恐怕會擴大不滿意度。儘管不同屬性民調南轅北轍,讓人莫衷一是,治國者不能真正拿民調來治國,否則不天下大亂矣,但光看趨勢變化,不禁令人爲賴卓體制的執政團隊捏把冷汗。

一年多來,賴政府施政表現未能獲得多數國人共鳴,內閣團隊未端出亮眼政績,可說是一大敗筆。何以致此,觀察其執政癥結問題有五:其一,內閣團隊在朝小野大先天不利的政治生態下,施政處於弱勢,加上政院三長偏又缺乏可和在野黨溝通協調人才,朝野對峙擴大,致令不出行政院,甚至政策被在野黨牽着鼻子走,未能跳脫泥淖。

其二,內閣人事佈局,不是來自讀書會,就是臺南地緣系統,要不就是與新潮流派系有關,人才庫太過狹隘,未能適才適所。內閣成員多非卓揆精挑細選,直達天聽者不在少數,卓揆帶不動,如何運轉行政院這部國家機器?再者,國會黨鞭及黨團未全力作行政部門後盾,反成扯後腿的「麻煩製造者」,更抵銷執政黨戰力。

其三,面對重大政策,決策遲延或不決策,往往錯失第一時間對外論述先機。總預算、財劃法、普發現金1萬元、核三延役等皆是如此,未能事前沙盤推演,往往事後「補破網」,屈於被動弱勢。再者,風災雨災救災慢好幾拍,不但地方父母官未展現積極態度,指揮官第一時間調度不力,沒動員行政資源全力投入,缺乏同理心及人飢己飢精神,犯了和馬政府時期八八風災相同錯誤。

第四,溝通協調不足,對外論述薄弱。卓內閣上任一年多了,跨部會之間缺乏溝通協調,彼此很陌生,首長之間並未緊密合作,各自爲政,一人一把號,彼此設防線。而面對在野黨潑髒水,府院黨及黨團等發言體系戰力不足,不知媒體需求,任由議題醱酵。以對等關稅疊加稅率爲例,府院溝通策略只選擇片面訊息,未向國人充分揭露資訊,讓媒體及產業界都炸鍋,明顯不接地氣。

第五,蔡總統八年+賴總統四年,民進黨嚐到執政滋味太久,以致對很多事務反應「鈍化」,決策高層起用核心幕僚,出現執政傲慢者不在少數,態度前倨後恭大有人在,未能謙卑.謙卑、再謙卑。

就在卓揆12日首度表態將啓動內閣改組之際,又有媒體釋放「小幅」改組訊息,表示不會隨外在政治情勢起舞。臺灣內外交迫,正值美國對等關稅談判未竟的外在挑戰,還有國內產業面臨關稅壓力,轉型調整的陣痛,社會各界期待朝野放下大罷免仇恨,期盼卓內閣端出人民有感政績。

倘若8月底的改組未能正視現有問題逐一檢討,用人決策不明快果斷,只想更換少數人對外界交代,那就大錯特錯,內閣改組自我設限,未能大破大立,一新外界耳目,恐更重創人民對賴總統信任度,不僅明年期中選舉難過,賴總統2028年連任之路,勢將更崎嶇難行。不可漠視小覷726大罷免結果及最近民調凸顯的警訊。